[发明专利]一种除去率高、用时少的同时脱除高硫煤中硫和砷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11421.5 | 申请日: | 201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59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发明(设计)人: | 沈少波;何俊璋;周忠志;潘敏民;梁贵生;冯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中环能冶(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L9/00 | 分类号: | C10L9/00;C10L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96 | 代理人: | 刘淑芬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除去 用时 同时 脱除 高硫煤中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硫煤使用前高效﹑快速同时脱除其中硫和砷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耗国。其中发电用煤、工业锅炉用煤、建材用煤和生活用煤占全国用煤量的90%以上,这些煤都是用来燃烧的。尽管工业上采取了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的措施,但由于脱硫率不高,仍然有相当量的SO2排放到空气中。2010年中国因煤炭燃烧产生的SO2大气排放量超过三千六百万吨。SO2排放不仅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严重破坏当地的土壤、水源、金属和水泥建筑,2000年由此导致的经济损失达1764亿元人民币。此外,冶金用煤和机车用煤对煤中硫含量有特殊要求,一般要求煤中硫含量低达1% (w/w)左右。因此,煤燃烧之前脱除其中的硫成了当务之急。实际上除了硫,煤中还含有对人毒性很大的有害杂质砷﹑汞等,在煤燃烧过程中这些有害物质绝大多数进入空气,严重污染了空气。我国80年代每年燃煤5.45亿吨,砷排放量在5000吨以上。我国兰州、贵阳、成都、重庆等大城市上空,大气中砷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西南地区由于高砷煤的使用,已造成3000多例砷中毒事件,贵州省受砷中毒威胁的人口有10万人。目前中国含硫量在2%(w/w)以上的煤占总储量的25%,随着低硫煤的逐渐开采完毕,中国高硫煤的比例将逐步提高。此外,中国南方煤绝大多数为高硫煤,因此煤脱硫在中国南方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煤脱硫方式分为燃烧前脱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三类。当煤在炉内燃烧的同时向炉内适当位置喷入脱硫剂, 称为燃烧中脱硫。常用的脱硫剂有石灰石、白云石, 也有用熟石灰和生石灰的。燃烧后脱硫主要是利用吸收剂或吸附剂去除烟气中的SO2, 并使其转化为稳定的硫化物或硫。燃烧中脱硫和燃烧后脱硫的缺陷是燃烧生成的高温SO2 对设备会产生严重腐蚀,而且需额外增加脱硫设备,消耗化学试剂从而导致较高的脱硫成本。由于这两种方法实现起来比较容易,因而目前研究和应用的最多。燃烧前脱硫可以从根源上减少SO2的来源,减少设备腐蚀,因而综合效益可能会比前两者更好。燃烧前脱硫主要有筛分、物理选煤、化学选煤、细菌脱硫这四种。目前广泛采用的物理选煤方法有跳汰、重介质和浮选3 种。物理选煤可除去60%以上的灰份和50% 的黄铁矿硫, 脱硫率较低, 但简单、经济, 可以被广泛地应用。化学法和微生物脱硫, 可以脱除煤中多数矿物硫, 但有机硫脱除率不高,而且微生物脱硫时间过长,实际生产中难以利用。常规化学法脱硫成本较高也妨碍了它们的应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高硫煤在使用前,可以简单、高效﹑快速同时脱除其中硫和砷的除去率高、用时少的同时脱除高硫煤中硫和砷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除去率高、用时少的同时脱除高硫煤中硫和砷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一定量的干躁高硫煤块磨细成粒径为0.03-5 毫米的粉末,置于容器中;
2)将所述容器置于反应炉中,在保护气氛下加热至250-400℃,然后停止通入保护气氛,通入氯气,处理1-2小时;其中,氯气中氧气体积含量小于20%;氯气的流量为0.1-200 L/min;其中,所述保护气氛为氩气、氦气或氮气;
3)降温至4-100℃后,将反应容器中煤粉转移至浸取槽中,加入浓度为0.1-3M的稀盐酸,将此煤粉混合物在20-100℃条件下浸取5分钟;其中,稀盐酸加入量为煤粉的3-30倍;
4)冷却后过滤浸取液,用4-100℃的水洗涤煤固体数次,干躁后得到洁净煤。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还可加入金属氯化物,所述金属氯化物加入量为所述煤粉质量的1-15 wt.%;金属氯化物为NaCl、KCl、MgCl2 、CaCl2 、AlCl3、FeCl3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进一步,所述步骤1中还可加入单质碳;所述单质碳的加入量为煤粉质量的1-40 wt.%,所述单质碳为石油焦或活性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中环能冶(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科技大学;中环能冶(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14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盘和光盘装置
- 下一篇:用于测量发动机气流的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