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上下复合罐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11201.2 | 申请日: | 2011-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76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凌文祥;张科;赵明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中瑞电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2C35/02 | 分类号: | A62C35/02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何学成 |
地址: | 21301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下 复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干粉灭火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存储干粉和对干粉和气进行混合的上下复合罐。
背景技术
常见的大型设备灭火系统主要有泡沫灭火系统、烟雾灭火系统、干粉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是把水和泡沫混合液混合产生泡沫,用产生的泡沫进行灭火,其灭火效率低,对设备存在一定的腐蚀性,不适用于电力设备使用,存在使用的局限性,烟雾灭火系统是利用燃烧产生的烟雾进行灭火,其本身就存在温度高的缺陷,适用的场合较少,干粉灭火系统相对于前两种灭火系统具有较好的灭火性能。
但现有的干粉灭火系统都是采用动力气源配合储粉罐作为灭火的灭火剂,由于结构设计的限定,一个储粉罐的容量是一定的,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干粉灭火系统进行一次灭火动作,其储粉罐中的干粉全部喷射完成了,当火复燃后,安装的干粉灭火系统就无法进行再次灭火,另外,还可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干粉灭火系统进行工作,当储粉罐中的干粉喷射完后,火灾并没有被扑灭,火灾较大,储粉罐中的干粉的量无法满足灭火的要求;针对现有的干粉灭火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对干粉灭火系统的储粉罐进行了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储粉量大,适合多次灭火且能根据火灾的大小自动调整干粉量的上下复合罐,另外本发明所述的上下复合罐能对干粉和气体进行充分的混合,形成一个具有最佳灭火效果的气粉比的灭火剂。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上下复合罐,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干粉和气体进行混合的气混罐,所述的气混罐上至少连接有两个储粉罐,储粉罐上设置有压力检测装置,以及供气体进入的进气口,所述的储粉罐和气混罐之间设置有阀,所述的气混罐内设置有对气体和干粉进行混合、雾化的雾混装置,气混罐上设置有与雾混装置连接的第一进气口,所述的气混罐的侧壁还设置有供气、干粉混合物流出的出粉口。
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储粉罐,一方面提高了上下复合罐的储粉量,保证了其能满足大型火灾灭火需要的干粉量,另一方面也使干粉灭火器能进行多次灭火的成为可能,所述的上下复合罐中的气混罐能对干粉和气体进行一个混合,使干粉和气体进行充分的混合,克服了喷出的灭火剂中气和干粉混合不均灭火效果差的问题,提高了干粉的灭火效果,实现了干粉灭火效果的最大化。
所述的雾混装置由盘管雾混器和/或蘑菇雾混器构成,所述的雾混装置用于对气体和干粉进行混合,形成一个气和干粉的混合物,并且使两者达到一个灭火效果最佳的混合比。
所述的气混罐内还设置有与出粉口连接的对气、粉进行导向的导向管,所述的导向管的管口呈喇叭状,且所述的管口的轴向垂直于水平方向,设置的导向管对气粉混合物进行导向,便于其流出,且导向管的管口采用喇叭状的结构,降低了气粉混合物流出的阻力。
所述的阀为电动阀、气动阀或者膜片,本发明中采用上述快速开关阀,便于实现自动化控制。
所述的盘管雾混器为环形管,在盘管雾混器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雾化孔,所述的第一雾化孔与盘管雾混器的径向平行,所述的盘管雾混器内侧壁上还设置有若干个第二雾化孔,所述的第二雾化孔的轴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在15°~80°之间,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盘管雾化器,能在气混罐内形成旋转气流,对干粉和气体进行一个混合,形成气粉混合物。
所述的蘑菇雾混器有支撑管以及设置在支撑管上的蘑菇伞顶构成,所述的蘑菇伞顶的下表面设置有多个出气孔,所述的出气孔由轴线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第一出气孔和轴线倾斜向下的第二出气孔组成,其用于对干粉和气进行混合。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设置多个储粉罐,一方面提高了上下复合罐的储粉量,保证了其能满足大型火灾灭火需要的干粉量,另一方面也使干粉灭火器能进行多次灭火的成为可能,所述的上下复合罐中的气混罐能对干粉和气体进行一个混合,使干粉和气体进行充分的混合,克服了喷出的灭火剂中气和干粉混合不均灭火效果差的问题,提高了干粉的灭火效果,实现了干粉灭火效果的最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盘管雾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盘管雾混器A-A向剖视图;
图4为蘑菇雾混器剖视图;
图5为实施方式二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中瑞电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中瑞电保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12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晶金属基座式发光二极管散热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检测通孔缺陷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