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铜管材的短流程高效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10692.9 | 申请日: | 201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0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谢建新;刘新华;刘雪峰;梅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F1/08 | 分类号: | C22F1/08;B22D11/045;C21D1/26;B21B37/5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96 | 代理人: | 朱元萍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铜 管材 流程 高效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领域,涉及一种黄铜直管/盘管的短流程高效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黄铜是以锌为主要元素的铜合金,其导热性能、力学性能、加工性能、耐腐蚀性能优良。一般为了改善黄铜的性能会添加锡、铝、锰等金属构成多元合金,即为特殊黄铜,如:在黄铜中加铅或铋能改善黄铜的切削性能;加入锡能显著改善黄铜的抗海水、海洋大气腐蚀的能力;同时添加多种元素(铝、锰、硅、铁、锡等)还可以制成高强度、高耐磨性的耐磨黄铜。正因为黄铜具有以上特性,黄铜合金管材被广泛用于电站、船舶和制冷等行业的热交换器用换热管,建筑用供排水管和汽车用高耐磨同步齿环管等领域。
目前,黄铜管材的主要生产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挤压生产工艺,即半连续铸锭-热挤压-(冷轧)-拉伸[见:孙德华. C33000 α单相铅黄铜管材的研制.有色金属加工, 2010, 39(1): 42-45],传统工艺的特点是产品质量高,但生产流程长、成材率低、设备投资大、产品成本高。第二种是铸轧工艺,即水平连铸管坯-多道次冷轧或行星轧制-拉伸,与传统的挤压工艺相比,由于采用连铸方法直接制备铜管坯,可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三辊行星轧制单道次的加工变形量大,因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虽然铸轧工艺与传统的挤压工艺相比流程大幅度缩短、生产成本显著降低,但也存在管坯质量较差(如外表面橘皮、内表面褶皱、缩松、发达的径向柱状晶组织等)、生产设备与工艺较为复杂、能源消耗大等不足。第三种是上引连铸管坯-拉拔法,与上述两种工艺相比,上引连铸生产管坯可直接用于拉拔,省去了挤压、轧制两道工序,提高成材率,降低生产成本。所铸管坯组织均匀,表面质量较高[见:李倬等,一种铜合金上引连铸管坯的生产方法,中国发明专利,CN1350897A,2002-5-29和梁新海,一种上引连铸生产黄铜管坯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CN101670424A,2010-3-17]。上引连铸-拉拔生产铜合金管材不足之处在于:一是目前可生产管坯规格的局限性,仅能生产外径在42mm以下的管坯,不易生产规格较大的产品,而且生产能力较小[刘华鼐等,铜合金管棒材加工工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二是由于气体上浮的原因,上引连铸的管坯致密度较差,产品质量较低。
另外,在生产小直径(3~10mm)、薄壁(0.3~0.7mm)电缆管、阴极管等精密铜管方面,谢建新等人开发了精密铜管短流程制备加工工艺[见:谢建新,娄花芬,王自东等,铜及铜合金精密管材短流程制备工艺,中国发明专利,ZL200710065281.9,2009-06-10],其特点是采用热型连铸方法成形直径15~40mm、壁厚1~3mm的薄壁铜管,然后直接进行盘拉, 生产小直径、薄壁精密管材。与传统的挤压法相比,省去了热挤压及冷轧管工序;与水平连铸法相比,省去了铣面和行星轧制工序。因此,新工艺可以大幅度缩短流程,节约能耗,显著提高成材率,降低成本,该工艺在管坯连铸方面基于热型连铸,液-固界面被控制在铸型的出口附近,其优点是:①连铸管材的的内外表面光洁,可以达到镜面状态, 不需任何处理即可直接用于轧制、拉拔等冷加工;②沿轴向生长的连续柱状晶组织有利于后续的轴向延伸变形[张鸿,谢建新,王自东,王浩,连续定向凝固铜棒及其冷加工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机械工程材料,2004,28(2):31-33]。而采用热型连铸技术生产管坯存在的问题是:①只能实现小直径(≤Ф50mm)、薄壁(≤3mm)管材的连铸成形,且拉铸速度较慢,生产效率较低,较适合高质量精密细小黄铜管材的生产;②由于固液界面在铸型出口附近,工艺控制难度较大,容易出现拉漏事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06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