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宽频带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10081.4 | 申请日: | 2011-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4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范文娟;吴翊逢;阮伟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5/01 | 分类号: | H01Q5/01;H01Q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嘉和天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9 | 代理人: | 严慎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宽频 天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宽频带天线,尤指一种利用蜿蜒结构的辐射体,搭配耦合方式,使工作带宽增加,并维持天线效率的宽频带天线。
背景技术
天线用来发射或接收无线电波,以传递或交换无线电信号。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演进,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频率越来越广,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所需的工作频带为704MHz至960MHz及1710MHz至2700MHz。在此情形下,如何有效提高天线带宽,并尽可能减小天线尺寸,已成为业界所努力的目标之一。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宽频带天线。
本发明公开一种宽频带天线,该宽频带天线包含有:一接地部;一信号馈入端;一第一辐射体,该第一辐射体电性连接于该信号馈入端,由该信号馈入端向一第一方向延伸;一第二辐射体,该第二辐射体电性连接于该信号馈入端,由该信号馈入端向一第二方向延伸,该第二辐射体包含一蜿蜒部;以及一第三辐射体,该第三辐射体电性连接于该接地部,由该接地部向该第一辐射体及该第二辐射体延伸,且该第三辐射体的一段与该蜿蜒部平行,用来耦合该蜿蜒部。
本发明利用蜿蜒结构的辐射体,搭配耦合方式,可使宽频带天线的工作带宽增加,并维持天线效率,以适用具有宽带需求的无线通信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宽频带天线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宽频带天线的电压驻波比示意图。
图3为图1的宽频带天线的天线效率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宽频带天线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宽频带天线的电压驻波比示意图。
图6为图4的宽频带天线的天线效率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宽频带天线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宽频带天线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宽频带天线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40、70、80、90 宽频带天线
100、400 接地部
102、402 信号馈入端
104、404 第一辐射体
106、406、906 第二辐射体
108、408、708、808 第三辐射体
1040、1042 分段
1060 蜿蜒部
1062、9062 辅助辐射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宽频带天线10的示意图。宽频带天线10适用于具有宽带需求的无线通信系统,如LTE系统,其包含有一接地部100、一信号馈入端102、一第一辐射体104、一第二辐射体106及一第三辐射体108。接地部100连接于一系统地端,用来提供接地。信号馈入端102用来传递射频信号,以通过第一辐射体104、第二辐射体106及第三辐射体108接收或发射无线电波。第一辐射体104及第二辐射体106皆电性连接于信号馈入端102,分别由信号馈入端102向图1的右侧及左侧方向延伸。其中,第一辐射体104包含分段1040、1042,用来收发相对较高频的无线信号;而第二辐射体106包含一蜿蜒部1060及一辅助辐射部1062,用来收发相对较低频的无线信号。此外,第三辐射体108电性连接于接地部100,其大致环绕第一辐射体104,并平行于第一辐射体104及第二辐射体106的蜿蜒部1060。
详细来说,宽频带天线10可共振出两个高频频段及两个低频频段,其中的一高频频段由第一辐射体104共振得出,一低频频段由第二辐射体106共振得出。除此之外,蜿蜒部1060的一段与接地部100耦合,另一段与第三辐射体108耦合,因此,第三辐射体108会共振出另一低频频段,且蜿蜒部1060可额外共振出另一高频频段。同时,再利用辅助辐射部1062,可额外增加带宽。因此,适当调整宽频带天线10的尺寸后,可适用LTE系统,而得出如图2所示的电压驻波比示意图及图3所示的天线效率示意图。在图2中,704MHz至824MHz的频段即为通过蜿蜒部1060与第三辐射体108耦合后所增加的频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启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1008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