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靶标的检测方法、背景的上升抑制方法和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9179.8 | 申请日: | 201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6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大沼直嗣;高木美佳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科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33/566 | 分类号: | G01N33/56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肖善强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靶标 检测 方法 背景 上升 抑制 装置 | ||
本申请要求2010年7月23日提出的日本申请特愿2010-166413为基础的优先权,将其公开的所有内容援引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靶标的检测方法、背景的上升抑制方法和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定性地或定量地分析试样中的靶标的方法,广泛利用结合测定(binding assay)法。上述结合测定法,例如是使用可与靶标结合的2种结合物的方法。上述结合物,例如通常为靶标的抗体。该方法中,一种抗体固定于磁性粒子等载体(以下称为“固定抗体”),另一种抗体结合酶等标记物(以下称为“标记抗体”)。并且,在反应体系中,使上述靶标、上述固定抗体和上述标记抗体反应。由此,上述固定抗体和上述标记抗体分别与上述靶标结合,形成它们的复合体。但是,在上述反应体系中,含有未参与上述复合体的形成的未反应的游离的上述标记抗体。在此,通过B(Bond)/F(Free)分离,将上述反应体系中的、含有上述标记抗体的上述复合体和游离的上述未反应的上述标记抗体分离。由此,能够不受游离的上述未反应的上述标记抗体的影响地检测到上述复合体中的上述标记抗体的信号。由于上述复合体中的上述标记抗体的量与上述复合体中的上述靶标存在相关关系,因而能够由上述信号分析上述靶标(例如,日本特开平8-294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精度优良的靶标的检测方法、背景的上升抑制方法和检测装置。
本发明的靶标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被固定于载体的第1靶标结合物和被标记物标记的第2靶标结合物,并且包括如下工序:复合体形成工序,在第1容器中,使靶标、上述第1靶标结合物和上述第2靶标结合物反应,形成上述靶标、上述第1靶标结合物和上述第2靶标结合物的复合体;复合体移动工序,将上述复合体从上述第1容器移动到第2容器中;和复合体检测工序,在上述第2容器中,通过检测上述标记物来检测上述复合体。
本发明的靶标的检测中的背景的上升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被固定于载体的第1靶标结合物和被标记物标记的第2靶标结合物,并且包括如下工序:复合体形成工序,在第1容器中,使靶标、上述第1靶标结合物和上述第2靶标结合物反应,形成上述靶标、上述第1靶标结合物和上述第2靶标结合物的复合体;复合体移动工序,将上述复合体从上述第1容器移动到第2容器中;和复合体检测工序,在上述第2容器中,通过检测上述标记物来检测上述复合体。
本发明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上述本发明的靶标的检测方法,具有第1容器、第2容器、移动单元和检测单元,上述第1容器为上述本发明的靶标的检测方法中的上述第1容器,上述第2容器为上述本发明的靶标的检测方法中的上述第2容器,上述移动单元为将上述复合体从上述第1容器移动到上述第2容器中的单元,上述检测单元为在上述复合体检测工序中检测上述标记物的单元。
在前述现有的上述结合测定法中,被标记的上述结合物与上述靶标以外的物质非特异性结合时,产生起因于上述非特异性结合的信号。因此,例如,背景上升,分析精度降低。因此,抑制起因于上述非特异性结合的信号的产生,是在分析精度方面重要的课题。这样的问题,认为其原因在于,例如上述标记抗体对上述磁性粒子等上述载体的非特异性结合。在此,为了抑制对上述载体的非特异性结合,在上述结合测定法中,例如尝试了将上述载体的表面用牛血清清蛋白、酪蛋白和明胶等封闭剂(blocking agent)进行处理的方法、向上述反应体系中添加表面活性剂、使用除去了Fc区的抗体等。但是,即使通过这些方法,仍然存在由于未反应的上述标记抗体的影响而得不到充分的分析精度的问题。近年来,从要求更高精度的观点出发,也期望确立抑制未反应的上述标记抗体的影响、更进一步提高分析精度的方法。另外,该问题不受抗体限制,对于可与靶标结合的其他结合物而言,也同样存在结合测定法中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科来株式会社,未经爱科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91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