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咪鲜胺锰盐和嘧菌酯的杀菌剂组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7655.2 | 申请日: | 2011-07-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9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檀根甲;沈静霆;姚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N59/16 | 分类号: | A01N59/16;A01N47/38;A01N43/54;A01P3/00 |
代理公司: | 安徽合肥华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12 | 代理人: | 余成俊 |
地址: | 23003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咪鲜胺锰盐 嘧菌酯 杀菌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杀菌剂组合物。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含有咪鲜胺锰盐和嘧菌酯的杀菌剂组合物。
背景技术
咪鲜胺锰盐(prochloraz-manganese chloride complex)是由咪鲜胺和氯化锰复合而成,是咪唑类广谱性杀菌剂。纯品为深棕色结晶状固体。分子式为[C15H16C13N3O2]4MnCl2,化学名称为N-丙基-N-[2-(2,4,6-三氯苯氧基)乙基]-1H咪唑-1-甲酰胺-氯化锰。
咪鲜胺锰盐是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的。虽然不具有内吸作用,但它具有一定的传导性能。对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多种农作物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对大田作物、果蔬及观赏植物上的多种病害具有治疗和铲除的作用。
嘧菌酯(azoxystrobin)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纯品为白色结晶固体。分子式为C22H17N3O5,化学名称为(E)-[2-[6-(2-氰基苯氧基)嘧啶-4-基氧]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
嘧菌酯高效、广谱,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界(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鞭毛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可用于茎叶喷雾、种子处理,也可进行土壤处理。主要用于谷物、水稻、花生、葡萄、马铃薯、果树、蔬菜、咖啡、草坪等。作用机制独特,兼具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单独使用成本较高。
梨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又称苦腐病、晚腐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可危害枝条。近年来,安徽砀山酥梨炭疽病大量暴发,发病轻者病果率达10%左右,重者达100%,很多田块几乎绝收,损失相当严重。目前对该病害,使用化学农药依然是生产中最有效的防治手段。主要药剂有丙环唑、咪鲜胺、咪鲜胺锰盐、多菌灵、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
不管是咪鲜胺锰盐、嘧菌酯还是其他高效杀菌剂,长期单独使用,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等问题,从而导致农药残留、环境污染,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有效成分的合理的混配,具有提高防治效果、减少施药量、减少残留、降低环境污染及延缓真菌抗药性等积极特点,因此杀菌剂复配或混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梨炭疽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且低污染、低用药量的含有咪鲜胺锰盐和嘧菌酯的增效杀菌剂组合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人通过大量的室内药剂筛选试验,发现咪鲜胺锰盐与嘧菌酯以一定比例混合,对抑制梨炭疽病菌生长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其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含咪鲜胺锰盐和嘧菌酯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为咪鲜胺锰盐和嘧菌酯,且咪鲜胺锰盐与嘧菌酯的质量比为2∶(2~4)。
所述的含咪鲜胺锰盐和嘧菌酯的杀菌剂组合物用于梨炭疽病的防治。
本发明的咪鲜胺锰盐和嘧菌酯的杀菌剂组合物在防治梨炭疽病时,在采后成熟的酥梨果实上,接种梨炭疽菌,按照咪鲜胺锰盐和嘧菌酯总有效成分含量为312.5~625μg·mL-1配置水稀释液,喷雾或浸泡果实。
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主要用于防治梨炭疽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与单剂相比,该杀菌剂组合物对梨炭疽病防治效果有明显的增效作用;(2)可以减少用药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及降低使用成本;(3)本发明结合了咪鲜胺锰盐对梨炭疽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及嘧菌酯对梨炭疽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的不同作用机制,有利于克服病害抗药性,有利于综合防治,是化学防治中的理想药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本发明的实施例是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果实接种防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实施应用例一:咪鲜胺锰盐与嘧菌酯及其混剂对梨炭疽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药剂:咪鲜胺锰盐原药,嘧菌酯原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未经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765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