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7315.X | 申请日: | 2011-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0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张小细;劳绍江;张丽;罗丹;涂健;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62 | 分类号: | H01M4/6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曹玉平 |
地址: | 523808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比能量高和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手机、UPS电源、笔记本电脑、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等移动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由于移动设备的使用地域及季节的变化,要求锂离子电池具有较宽广的使用温度范围。另外,很多客户也对快充性能有要求。目前锂离子电池用负极极片一般用水性(溶剂为水)或油性(溶剂为NMP(N,N-二甲基吡咯烷酮))两种体系。
水性负极锂离子电池,由于CMC-SBR本身也是一种不导锂离子的胶体,对电解液的浸润性也不好,在低温充电时,容易析锂,导致电芯循环和安全性能都变差。
为了解决低温析锂问题,很多厂商采用PVDF油性负极,在这种体系中,在负极表面形成的SEI膜较薄,阻抗较小,利于锂离子的脱嵌。此方法基本解决了电池低温性能,但是由于PVDF负极在高温下膨胀严重,导致电池变形,高温循环较差。另外油性浆料大量使用NMP,使用及回收成本高,并会造成环境污染,对员工身体有害。
现有技术中也有一些技术方案来改善只用一种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如2010年2月3号公告的中国专利CN101640264A通过先将PVDF包覆在石墨表面,再与SBR-CMC水基体系制成浆料方式改善低温性能。但此方法使用NMP作为溶剂,工艺较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配方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带有混合粘结剂的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其中SBR作用为颗粒与颗粒及颗粒与集流体的粘结,而PVDF作用为利于电解液的浸润和改善锂离子的动力学性能,从而改善低温及快充性能。使用该负极制作的锂离子电池,不但获得了良好的低温循环性能,且保证了高温循环的稳定性,为锂离子更为宽广范围的应用提供了保证。另外此负极相对传统油性负极,不用NMP,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污染。
本发明通过下面方案实现: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极片,该极片的配方中:活性材料为88~98%,导电剂为0~3%,增稠剂为0.5~3%,成膜剂为0.01~0.5%,独特性在于拥有SBR和PVDF混合粘结剂。其中,粘接剂SBR为0.5~3%,粘接剂PVDF为0.5~3%,并以水为溶剂,所述粘结剂PVDF为其粉末前躯体。并以水为溶剂,克服传统PVDF要用NMP作为溶剂的技术难点。
所述粘结剂中PVDF粉末前躯体为水乳液,由于传统的PVDF粉末无法与水溶剂形成乳液。
所述成膜剂为PAA(聚丙烯酸)或其衍生物中的一种,作用主要是利于PVDF颗粒均匀分散于浆料中,从而利于电解液的浸润和改善锂离子的动力学性能。
所述的PAA的衍生物为聚丙烯酸甲酯或者聚丙烯酸乙酯,当然也可以采用聚丙烯酸的其他衍生物,如聚丙烯腈。
所述的负极活性材料为石墨、硬碳、软碳、Li4Ti5O12、Sn、Si及其混合物;所述的导电剂为导电碳黑、天然鳞片石墨;所述增稠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
所述的负极,其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a.按重量比将PVDF前躯体水乳液和SBR混合,并加入成膜剂,搅拌成均匀的混合粘接剂;由于SBR可以溶于水,而PVDF本身属性不溶于水,因此采用PVDF前躯体水乳液,并加入少量的成膜剂,达到PVDF与SBR两种粘接剂在水中互溶的效果。不但使其具有了上述两种粘接剂的优点,而且它们与水相容,这种粘接剂体系在负极极片中使用,用该极片制造的电池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性能,良好的充放电倍率性能。
b.将负极活性材料和导电剂加入搅拌机内,加入稀释的增稠剂搅拌30~240分钟,再加入混合粘结剂搅拌30~180分钟,搅拌过程中用水调节粘度,制成最终的负极浆料,然后经过涂布、冷压、切片制得负极极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利用本发明技术所制作的锂离子电池,不但获得了良好的高低温性能,为锂离子更为宽广范围的应用提供了保证。而且相对传统油性负极,不用NMP,降低成本,减少对环境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负极配方组分的选取(重量百分比):MCMB(负极活性材料的一种,中间相沥青基炭微球)、Super-P(导电碳黑)、CMC(羧甲基纤维素钠)、SBR(丁苯橡胶)、PVDF(聚偏氟树酯)、PAA(聚丙烯酸)按照重量比例为95.5∶1.2∶1∶1.2∶1∶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73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遥控钥匙天线
- 下一篇:一种LED热管散热片的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