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切烫印膜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7047.1 | 申请日: | 2011-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01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3-28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亚元防伪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32B29/02 | 分类号: | B32B2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70125 海南省海***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切烫印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烫印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是关于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烫印纹理防伪印刷物及其专用烫印膜与制造方法(CN 2011102070217)”中、所述专用烫印膜的另外一种技术方案。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申请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烫印纹理防伪印刷物及其专用烫印膜与制造方法(CN 2011102070217)”中所述的烫印膜,包括载体层和转移层。在生产实施中,却遇到了这样一个技术难题:标识区域与非标识区域交界位置(即标识边沿)所残留的纤维,在烫印加工时会导致标识区域与非标识区域不易扯断分离的现象,使所烫印的标识边沿出现很多锯齿等毛边,导致大量烫印标识不合格,并且烫印速度很低。再者,由于转移层内掺入了纤维等物料,导致烫印膜必须很厚,因此烫印时长需较长,烫印速度被大大降低。
《百度百科》名词“烫印”中,关于“烫印材料”的技术说明如下:按照材料类型可分为:电化铝烫印,色箔烫印,色片烫印,金属箔烫印和其它烫印箔烫印。电化铝箔是一种在薄膜片基上真空蒸镀一层金属箔而制成的烫印材料。第1层是载体层,也称为片基层或基膜层,它起支承其它各层的作用,厚度为12~25μ的聚酯薄膜或涤纶等。第2层是(离型剂涂布的)隔离层(脱离层兼保护层),烫印时便于基膜与电化铝箔分离。第3层是染色层(或印刷层),提供多种颜色效果。第4层是镀铝层,反射光线,呈现金属光泽。第5层是胶粘层,将镀铝层粘到纸张等承印物上。其中第2~5层在烫印后将被转移到承印物上,因此通常称之为转移层或转印层。
现行烫印膜(例如激光猫眼),在转移层较厚的情况下,烫印加工时也会出现标识区域与非标识区域不易扯断分离的现象,常常使所烫印的标识边沿出现锯齿等毛边,导致大量烫印标识不合格,并且烫印速度较低。
现行某些承印物材料由于不耐高温,因此,烫印加工后承印物收缩变形很大,导致废品率很高,甚至无法正常烫印加工。例如:用热收缩膜生产的热收缩套标、PE软包装物等承印物,就很难进行烫印加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一种模切烫印膜,以使烫印标识边沿干净整齐、无毛边现象,并提高烫印速度,并使不耐高温的承印物能够采用常温烫印。
本发明模切烫印膜的技术方案如下。
模切烫印膜,包括载体层(1)、转移层(2);转移层(2)包括脱离层(11)、胶粘层(13);转移层(2)分为标识区域(5)和非标识区域(4),其特征在于下列A或B:
A特征——
①在非标识区域(4)的表面上,覆贴有薄纸层(3);
②标识区域(5)的薄纸层(3)被模切去除,从而在薄纸层(3)上留下孔沿(15)与标识边沿(6)重合的孔洞(7);
③标识区域(5)与非标识区域(4),被模切切缝(10)分割成两个区域;在这里,孔沿(15)、孔洞(7)、标识边沿(6)三者是用同一刀版一次模切形成的;
B特征——
①在载体层(1)的表面上,覆贴有薄纸层(3);
②载体层(1)与薄纸层(3)被标识区域(5)所在位置的局部粘合剂(14)永久粘合,二者不可被剥离分开;
③载体层(1)与薄纸层(3)的非标识区域(5)所在位置,未被粘合或被暂时粘合,二者可以被剥离分开;
④载体层(1)及转移层(2)的标识区域(5)与非标识区域(4),被模切切缝(10)分割成两个区域;
⑤非标识区域(4)所在位置的载体层(1)及转移层(2)被剥离去除。
本发明更可取的是:在所述转移层(2)内,随机掺撒有一些纤维(8);最好是每一标识区域(5)至少编印有一个标识序号(9);标识区域(5)内纤维(8)的随机分布特征信息,被扫描采集下来、结合标识序号(9)一起存储在接入电话网或/和互联网的计算机防伪查询系统数据库中,供大众查验真伪。
为了便于用户使用,在A特征方案中,非标识区域(4)的转移层(2)及其薄膜层(3),最好从载体层(1)上被剥除排废。在B特征方案中,非标识区域(4)的转移层(2)和载体层(1)一起,需被剥除排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现行烫印膜转移层(2)的非标识区域(4),因为很薄(均在2-5μ)、很脆、很易断裂,所以无法从载体层(1)上完整地剥离下来。而采用本发明上述A特征①后,转移层(2)的非标识区域(4)与薄纸层(3)复合成了一个整体。转移层(2)的非标识区域(4)在薄纸层(3)的支撑下,才能够完整地从载体层(1)上剥离下来,才能够实现机械化、自动化、连续剥离生产。
采用本发明上述B特征①后,转移层(2)的非标识区域(4)与载体层(1)一起被模切去除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亚元防伪技术研究所,未经海南亚元防伪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70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户外控制缆线
- 下一篇:一种可旋转金属片的电器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