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线性离散码的多用户分集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204692.8 | 申请日: | 2011-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40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邓单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6 | 分类号: | H04L1/06;H04L1/00;H04B7/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王茹;曾旻辉 |
地址: | 510663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线性 离散 多用户 分集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线性离散码的多用户分集方法及装置,属于无线移动通信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线性离散码(Linear Dispersion Codes,LDCs)最早由Hassibi和Hochwald于2002年提出(H. B and H. B. M, High-rate codes that are linear in space-time, IEEE Tra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vol. 48, no. 7, pp. 1804-1824, 2002.)。它是使用一系列基矩阵将需要发射的星座图符号在同一个空时块内线性加权叠加,基于互信息量最大化设计的LDCs,可以使系统的容量最大,且适用于收发天线数任意配置的应用场景。但是,由于线性离散码多址通信系统的设计是基于固定编码矩阵,即用户所使用的编码是固定的,所以不能根据多用户之间的不同信道而自适应变化。
传统的线性离散码多用户通信系统中,各个用户使用固定的编码矩阵进行调制,由于多用户之间信道的独立性,使用固定的编码矩阵无法利用多用户分集效应,从而导致用户的信道经历深衰落,降低了无线链路的质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线性离散码的多用户分集方法及装置。
一种基于线性离散码的多用户分集方法,包括步骤:
根据系统所有用户建立候选用户集合,根据被同时激活用户建立候选编码矩阵集合;
计算所述候选用户集合的用户对应于所述候选编码矩阵集合中的各个编码矩阵的匹配度,从所述候选用户集合中选择与所述候选编码矩阵集合中的各个编码矩阵该编码矩阵匹配度最高的用户进行匹配;
根据所述匹配得到的用户与编码矩阵对调制系统信号。
一种基于线性离散码的多用户分集装置,包括:建集单元,匹配单元,调制单元;
所述建集单元,用于根据系统所有用户建立候选用户集合,根据被同时激活用户建立候选编码矩阵集合;
所述匹配单元,用于计算所述候选用户集合的用户对应于所述候选编码矩阵集合中的各个编码矩阵的匹配度,从所述候选用户集合中选择与所述候选编码矩阵集合中的各个编码矩阵该编码矩阵匹配度最高的用户进行匹配;
所述调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匹配得到的用户与编码矩阵对调制系统信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首先建立候选用户集合和候选编码矩阵集合,然后选择匹配度最高的用户与编码矩阵进行匹配,再根据匹配得到的用户与编码矩阵对调制系统信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充分考虑了多用户的信道特征,根据用户实时的信道状态信息,对用户的编码矩阵进行动态分配,实现了用户所对应的编码矩阵与当前信道状态最匹配,使得等效的信道增益达到了最大化,有效地抵抗了无线信道衰落,提高了无线链路质量,从而提高了系统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基于线性离散码的多用户分集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基于线性离散码的多用户分集方法的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3是本发明基于线性离散码的多用户分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基于线性离散码的多用户分集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基于线性离散码的多用户分集方法作详细描述。
线性离散码多址接入系统中,一个上行多天线蜂窝小区系统,假设包括 个用户,某时刻,最多只有个用户能够同时激活。相应地,也生成个编码矩阵。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方法,包括步骤:
根据系统所有用户建立候选用户集合,根据被同时激活用户建立候选编码矩阵集合;所述候选用户集合包括系统所有用户,所述候选编码矩阵集合的编码矩阵数值与被同时激活用户对应。
计算所述建立的候选用户集合的用户对应于候选编码矩阵集合中的各个编码矩阵的匹配度,然后从所述候选用户集合中,选择出与候选编码矩阵集合中的各个编码矩阵该编码矩阵匹配度最高的用户进行匹配,得到被同时激活用户数量的用户与编码矩阵对。
根据上述用户与编码矩阵对调制系统信号。
为了更加清晰本发明的基于线性离散码的多用户分集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和较佳实施例作更详细的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46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总线式测试节点链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用于防止辅助端子被捅出的电表表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