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急冷换热器封头模块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4294.6 | 申请日: | 201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107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11 |
发明(设计)人: | 杨伟林;潘永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宁波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8F9/00 | 分类号: | F28F9/00;C04B28/06;C04B35/185;B28B1/14;B28B11/24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换热器 模块 制造 方法 | ||
1.一种急冷换热器封头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A)预制急冷换热器封头模块的钢制壳体;
B)预制急冷换热器封头模块的插件;
预制该插件所用基料重量组成如下:
所述插件的预制方法为:
a)按上述配方配制所述插件的用料,并混和均匀,得到预制件原料;
b)将得到的预制件原料注入插件模具内,在室温下自然养护成型,脱模得到坯件;
c)坯件脱模后在室温下自然养护72小时或以上,然后进行热处理;热处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1)将坯件从室温匀速升温至100-130℃,升温所用时间为20-26小时,然后恒温20-26小时;
2)从100-130℃匀速升温至330-370℃,升温所用时间为20-26小时;然后在330-370℃恒温22-26小时;
3)从330-370℃匀速升温至520-560℃,升温所用时间为22-26小时,然后在520-560℃恒温22-26小时;
4)以15-25℃/h的速度从520-560℃降温至180-220℃,降温时间为15-19小时;降至180-220℃时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所述插件;
C)按下述配方配制填充料并搅拌均匀,然后将填充料浇注到所述壳体和所述插件之间的空隙中;
所述填充料的基料中各组分的重量组成如下:
D)将浇注好填充料的封头在室温下自然养护48-96小时,然后进行热处理;热处理的具体步骤如下:
1)从室温升温至50-70℃,升温时间为3-5小时,然后在50-70℃恒温3-5小时;
2)从50-70℃匀速升温至100-120℃,升温时间为6-10小时,然后在100-120℃恒温6-10小时;
3)从100-120℃匀速升温至130-170℃,升温时间为8-12小时,然后在130-170℃恒温6-10小时;
4)从130-170℃匀速升温至180-220℃,升温时间为10-14小时;然后在180-220℃恒温8-12小时;
5)从180-220℃匀速升温至230-270℃,升温时间为10-14小时;然后在230-270℃恒温8-12小时;
6)从230-270℃匀速升温至280-320℃,升温时间为12-16小时;然后在280-320℃恒温8-12小时;
7)从280-320℃匀速升温至380-420℃,升温时间为22-26小时;然后在380-420℃恒温8-12小时;
8)从380-420℃匀速升温至520-560℃,升温时间为22-26小时;然后在520-560℃恒温3-5小时;
9)以18-22℃/h的降温速度从520-560℃降温至180-220℃,降温时间为15-19小时;降至180-220℃时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到急冷换热器封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急冷换热器封头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坯件在进行完热处理后,在1400-1800℃烧结45-50小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急冷换热器封头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铝酸钙水泥为SECAR 7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急冷换热器封头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硅微粉为埃肯Silicon97硅微粉。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急冷换热器封头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的基料中还包括4-6wt%的α-氧化铝;所述浇注料的基料还包括2-4wt%的α-氧化铝。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急冷换热器封头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α-氧化铝中Al2O3的含量≥9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急冷换热器封头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的预制材料还包括配料,所述配料的重量组成为:
上述配料中各组分的含量以所述基料的总量计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急冷换热器封头模块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料还包括配料,所述配料中各组分的重量组成如下:
配料中各组分的用量按所述填充料基料的总量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宁波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宁波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429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缓冲装置的货运小车
- 下一篇:一体式轿车前排座椅骨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