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铜废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0963.2 | 申请日: | 2011-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9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姚国庆;廖启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九江华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66;C02F1/5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何平 |
地址: | 332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废水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铜废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含铜废水是一类由冶金、电子等工业产生的废水,主要包括印刷电路板蚀刻废水、电镀废水等。含铜废水中铜含量高达0.1~35g/L,大大超过污水排放标准(GB8978-1996),如果直接排放,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必须采取必要措施对含铜废水进行处理。
在印制电路板含铜废水中,分水过程中有一路废水主要以含络合态铜的形式存在。含络合铜废水一般采用硫化物沉淀法进行处理,通过向含铜废水中加入能与铜离子生成稳定的硫化铜沉淀的可溶性硫化物来沉淀含铜废水中的铜离子。然而,使用该方法处理产生的硫化铜沉淀颗粒小,沉淀效果差,通常悬浮于水体中,最终会导致废水排放铜离子超标,处理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处理后铜离子含量较低的含铜废水处理方法。
一种含铜废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收集含铜废水,并调节含铜废水的pH值大于等于8且小于等于10;步骤二、向步骤一的含铜废水中加入过量的水溶性硫化物并搅拌均匀,去除沉淀;步骤三、调节步骤二的含铜废水的pH值大于等于3且小于等于4;步骤四、向步骤三的含铜废水中加入双氧水和硫酸亚铁;步骤五、调节步骤四的含铜废水的pH值大于等于8且小于等于10;以及步骤六、去除步骤五的含铜废水中产生的沉淀。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一中使用氧化钙调节含铜废水的pH值。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步骤一中使用碱性废水以调节含铜废水的pH值。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二中水溶性硫化物过量5%~10%。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水溶性硫化物为硫化钠。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步骤二中去除沉淀后还包括:压滤沉淀,并将压滤沉淀得到的滤液加入步骤二的含铜废水中。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三中使用硫酸调节含铜废水的pH值。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三中通过向含铜废水中加入酸性废水以调节含铜废水的pH值。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六中使用砂滤体系过滤含铜废水除去含铜废水中的沉淀。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步骤五中使用氧化钙调节含铜废水的pH值。
上述含铜废水处理方法,采用碱性破络和酸性破络相结合的方式,克服了碱性破络因硫化铜沉淀颗粒细小而导致沉淀效果差的不利因素,处理后的含铜废水中铜离子含量较低,处理效果较好;同时,通过使用碱性废水来调节酸性废水的pH值,大大节省了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化学药剂添加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含铜废水处理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含络合铜废水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含铜废水处理方法进一步阐明。
请参阅图1,一种含铜废水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收集含铜废水,并调节含铜废水的pH值大于等于8且小于等于10。
本实施方式中,收集的含铜废水为印刷电路板(PCB)络合废水。含铜废水通过废水收集池收集含铜废水,并排放至络合废水反应池中进行pH值调节。调节pH值时,使用氧化钙进行调节。可以理解,为了减少含铜废水处理过程中加入的化学药剂的添加量并进一步节约含铜废水处理的成本,还可以通过向含铜废水中加入车间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碱性废水来调节含铜废水的pH值大于等于8且小于等于10。
步骤S120,向含铜废水中加入过量的水溶性硫化物并搅拌均匀,除去含铜废水中的沉淀。
该步骤中,水溶性硫化物过量5%~10%。可溶性硫化物可以为硫化钠或者硫化钾等,本实施方式中,可溶性硫化物为硫化钠。加入硫化钠后,硫化钠与含铜废水中的络合铜发生反应,生成硫化铜沉淀,反应方程式如下:
Na2S+CuX→CuS+Na2X (X表示络合根离子)
本实施方式中,在络合废水处理池中设置ORP探头来控制反应的发生过程,当废水中还存在未被完全反应的络合铜时,反应过程中就会产生电位差,ORP探头就会自动控制加药,直至反应发生完毕。根据上述反应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硫化钠的理论需要量,过量硫化钠可以通过简易手动装置添加,硫化钠的实际添加量过量理论需要量5%~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九江华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九江华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096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