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槽罐密闭正压清洗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0862.5 | 申请日: | 2011-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74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华炜;于志国;左金海;赵西明;马良兴;程志学;宋以常;魏立刚;郭金合;赵雄;郑智广;申广;刘文华;李胜;王立新;成志国;王双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九鼎绿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8B9/093 | 分类号: | B08B9/093;B60S3/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颜镝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闭 正压 清洗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货运罐车密闭洗车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槽罐密 闭正压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在铁路货运或公路货运中,运输用的罐车经常需要进行槽罐清洗 作业。目前,清洗槽罐一直沿用敞口的蒸洗技术。该种技术虽然被普 遍使用,但是由于其采用的是敞口的蒸洗方法,罐口敞开,所以在洗 车的过程中,大部分蒸汽在罐内进行一定小循环后,便会立刻由罐口 挥发出去,造成了蒸汽使用率低下。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清洗蒸汽, 而且罐内部分位置还很难蒸洗干净。
综上,现有的敞口槽罐清洗装置和技术主要存在有以下的技术缺 陷:
1)蒸汽利用率低,蒸汽浪费量较多,洗车成本较高;
2)槽罐内温度一般只能达到80~90℃左右,致使罐内有些部位 很难蒸煮干净;
3)蒸煮时间长,洗车效率低,工人作业强度较大;
4)槽罐内残留物品(油品、化学品等)随蒸汽从罐口挥发到大 气中,空气污染严重,现场作环境较差,操作人员安全受到影响;
5)洗槽罐时,蒸汽噪音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装卸方便、安全环保、清洗 效果好的槽罐密闭正压清洗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槽罐密闭正压清洗装置,包 括与所述槽罐的槽罐口适配密封连接的压紧盖,在所述压紧盖上安装 有通向槽罐内部的蒸汽进气管以及通向槽罐底部的排污管,正压蒸汽 通过所述蒸汽进气管对所述槽罐内部进行清洗后,所产生的废液或废 气在罐内压力作用下经由所述排污管排出槽罐。
优选地,所述清洗装置还包括与槽罐的槽罐口或槽罐的槽罐壁适 配相连的压紧盖锁紧装置。
更优选地,所述锁紧装置包括在所述压紧盖上设置的锁槽以及设 置在所述槽罐壁上并与所述锁槽相配合的锁紧螺栓。
进一步,所述清洗装置包括有多组相互配合的锁槽和锁紧螺栓。
优选地,在蒸汽进气管的下部还设有至少两个与蒸汽进气管相连 通的蒸汽导向管。
优选地,在所述压紧盖或槽罐口上设有密封圈。
优选地,所述压紧盖上还设有安全保护组件。
优选地,所述安全保护组件包括监控槽罐内部的压力监测机构、 温度监测机构以及蒸汽排放口。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的槽罐密闭正压清洗装置采用了正压洗槽罐技术,正压蒸 汽通过所述蒸汽进气管对所述槽罐内部进行清洗后,所产生的废液或 废气经由所述排污管排出槽罐;因此,在保证槽罐内压力符合设备安 全要求的条件,使蒸汽在槽罐内尽量充分利用,提高蒸汽热能使用率, 减少大气污染,并能回收一定的物料(油品,化学品等),因此,本 发明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敞口蒸汽洗车技术缺点,较传统洗敞口蒸汽洗 车技术有以下优点:
1)提高罐内温度,提高洗车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强度;
2)提高蒸汽使用率,节约蒸汽使用量,降低洗车成本;
3)密闭清洗,减少蒸汽排放量以及空气污染,降低职工健康安 全隐患;
4)回收槽罐残留的物料,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5)降低清洗槽罐时的噪音。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 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 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锁紧装置的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结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 述。
参见图1、图2和图3,其中示出本发明一种槽罐密闭正压清洗 装置的优选实施例,包括与所述槽罐的槽罐口40适配密封连接的压紧 盖3,在所述压紧盖3上安装有通向槽罐内部的蒸汽进气管1-1以及 通向槽罐底部的排污管2-1,正压蒸汽通过所述蒸汽进气管1-1对所述 槽罐内部进行清洗后,所产生的废液或废气在罐内压力作用下,经由 所述排污管2-1排出槽罐。其中,所述清洗装置还包括与槽罐的槽罐 口40或槽罐的槽罐壁4适配相连的压紧盖锁紧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九鼎绿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九鼎绿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08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