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搅拌混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200231.3 | 申请日: | 2011-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8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吴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化工大学;吴剑华 |
主分类号: | B01F5/00 | 分类号: | B01F5/00;B01F15/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技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205 | 代理人: | 张志刚 |
地址: | 11014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搅拌 混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化工生产装置,具体涉及的是代替机械搅拌釜式混合器的无搅拌混合装置。
技术背景
混合是使两种或多种不同物质在彼此之间相互分散从而达到均匀的过程。常见的混合操作多为机械搅拌。也有采用气流搅拌或喷射搅拌实现混合的,但与机械搅拌相比,应用较少。通过机械搅拌而使物料实现混合的装置称搅拌釜式混合器。搅拌釜式混合器应用范围广,在化学工业中,无论是大宗化工原料还是精细化学品生产,都大量地应用着机械搅拌混合操作,其它如石油、医药、农药、染料、油漆、化肥等行业,也都广泛地使用着机械搅拌混合操作。搅拌可促使物料扰动,实现混合器内的物料均匀分布,达到强化传质与传热的目的。
搅拌釜式混合器的结构包括釜体、封头、接管、传动装置、搅拌装置、填料密封或机械密封装置及各种附件。使用较多的搅拌装置有平浆式、推进式、框式、锚式、三叶后掠式、涡轮式等。
尽管搅拌釜式混合器使用历史悠久,应用场合广泛,但搅拌釜式混合器尚有明显不足,如设备造价及能耗高、密封装置受力大易于损坏而出现泄露,更换密封装置导致减少有效生产时间,釜内物料温度和浓度分布不均等。
提供一种可最大限度地克服目前搅拌釜式混合器不足的新型高效混合装置是十分有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搅拌混合装置,无搅拌混合装置依靠流体动能实现混合,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物料混合的场合。装置造价低、能量消耗少、混合效果好,使用过程维修少、有效生产时间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无搅拌混合装置,包括混合釜、循环泵、循环管线、扰流管、连接管线及各种管件、附件。混合釜内固设有入口流体分布器、出口流体引流管和导流挡板。包括待混合物料按比例在循环泵前或扰流管前进入装置,经扰流管边流动边混合,经入口流体分布器进入混合釜内,在导流挡板作用下流向混合釜中心,混合釜内的部分流体经出口流体引流管流出混合釜参与循环;或待混合物料按比例在循环泵前或扰流管前进入扰流管内边流动边混合,再经入口流体分布器进入混合釜,无流体循环;或一种或多种待混合物料预先加入混合釜中,启动循环泵,另一种或多种待混合物料在循环泵前或扰流管前进入装置,在扰流管及混合釜内入口流体分布器、出口流体引流管和导流挡板的共同作用下使用两种或多种物料实现混合;或待混合物料加入混合釜中,启动循环泵,物料在扰流管、入口流体分布器、出口流体引流管、导流挡板共同作用下实现混合或维持混合。
上述无搅拌混合装置,其循环管线部分或全部为扰流管,扰流管为空管或管内设有化工填料或对流体起扰动作用的混合元件,或采用市售静态混合器作为扰流管。扰流管单根或多根联合使用。
上述无搅拌混合装置,其混合釜内固设的入口流体分布器由开有孔隙并相互连通的曲管及直管构成,曲管及直管垂直、平行于混合釜壁面或与壁面成倾斜角度布置;其混合釜内固设的出口流体引流管为平齐式接管或插入式接管,采用插入式接管时,插入釜内部分开有供处于釜内不同高度处的流体进入其内的孔隙;其混合釜内固设的导流挡板为平板或曲板,导流挡板与混合釜的筒壁倾斜或垂直布置。
上述无搅拌混合装置,用于有热量传递的场合时,其混合釜、循环管线部分或全部设有夹套。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既可用于连续生产,又可用于间歇生产;
2.本发明提出的混合装置设备造价低、能量消耗少,混合效果明显优于机械搅拌混合;
3.本发明提出的混合装置传热面积大,传热效率高;
4.本发明提出的混合装置釜内无机械搅拌,无需维修或更换传统搅拌釜所采用的机械密封或填料密封,可增加有效生产时间;
5.待混合物料可按比例进料,用于反应过程时,参与反应的物料经扰流管可实现迅速混合,可克服传统机械搅拌混合釜内浓度分布不均和局部过热的致命缺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由混合釜、循环泵、循环管线、扰流管及连接管线构成的无搅拌混合装置示意图;
图2是混合釜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3是混合釜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化工大学;吴剑华,未经沈阳化工大学;吴剑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20023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