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制品废水的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98331.7 | 申请日: | 2011-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9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波鹰(厦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52;C02F1/463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博一专利事务所 35213 | 代理人: | 方传榜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品 废水 处理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发制品废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格栅井、集水井、曝气调节池、毛发过滤器、混凝池、絮凝池、初沉池、电解机、水解酸化池、缺氧池、好氧池、硝化池、二沉池、污泥池和污泥脱水装置;所述的格栅井的进口与发制品废水出口联接,格栅井的出口与集水井入口联接,集水井出口与曝气调节池联接,曝气调节池出水口与毛发过滤器联接,毛发过滤器出水口与混凝池进水口联接,混凝池出水口与絮凝池进水口联接,絮凝池出水口与初沉池进水口联接,初沉池出水口与电解机进水口联接,电解机出水口与水解酸化池进水口联接,水解酸化池出水口与缺氧池进水口联接,缺氧池出水口与好氧池进水口联接,好氧池出水口与硝化池进水口联接,硝化池出水口与二沉池进水口联接,二沉池出水口与污水排放管道联接;初沉池和二沉池的污泥出口与污泥池联接,污泥池和污泥脱水装置之间设有污泥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制品废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调节池、混凝池和絮凝池上还分别设有pH调节剂加药装置、絮凝剂加药装置、混凝剂加药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制品废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装置还包括一使好氧池的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的混合液回流泵。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制品废水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解机的阳极为金属或石墨电极,所述电解机的阴极为铁阴极、铝阴极、不锈钢阴极、镍阴极、钛或锌阴极,且所述阳极和阴极表面均覆盖有纳米级贵金属氧化物。
5.一种发制品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它采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制品废水的处理装置,所述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絮凝沉淀
发制品废水进入格栅井过滤,除去毛发、大颗粒固体物后流入集水井,接着再泵入曝气调节池,在曝气调节池中加入pH调节剂调节pH为6-8,并经曝气充分混合,然后通过毛发过滤器过滤后泵入混凝池,每吨废水加入絮凝剂600~1200g,待反应完全后进入絮凝池,在絮凝池中按每吨废水加入5~9g助凝剂进行絮凝反应,然后进入初沉池,初沉池中的沉淀送入污泥池中,最后在污泥脱水装置中进行过滤分离,初沉池中的废水则进入电解机;
b、电解
将絮凝沉淀处理后的废水泵入电解机电解,电解的工作电压为2~1000V, 相邻两电极间的电压为2~24 V,电流密度为1~300mA/cm2,废水在电解机中的停留时间为2~25s;
c、厌氧处理
电解处理后的废水依次进入水解酸化池和缺氧池中,在水解酸化池内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在产酸菌的作用下水解酸化成小分子有机物,再经过缺氧池中厌氧菌、兼氧菌的吸附、发酵、产甲烷等共同作用下分解成甲烷和二氧化碳,提高B/C值,改善可生化性;同时通过缺氧池中反硝化细菌的反硝化作用脱除废水中的氨氮;
d、好氧处理
厌氧处理后的废水依次进入好氧池和硝化池内,利用好氧池内的好氧微生物进一步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深度去除废水中的CODCr和BOD5;利用硝化池内的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和亚硝化细菌的亚硝化作用使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或亚硝态氮;
e、沉淀
好氧处理后的废水流入二沉池,二沉池的出水可达标排放,二沉池底部的污泥一部分经泵回流至缺氧池中,另一部分通过管道流入污泥池中,再经污泥脱水装置过滤分离成滤液和泥饼,滤液经管道回流至集水井中,而泥饼则外运。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发制品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的絮凝剂为铝盐、铁盐、聚铝、聚铁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所述的助凝剂为聚丙烯酰胺;所述pH调节剂为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石灰中的一种。
7.如权利要求5一种发制品废水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电解为纳米级催化电解,其工作电压为2~500V, 相邻两电极间的电压为2~8 V,电流密度为10~300mA/cm2,废水在电解机中的停留时间为2~5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波鹰(厦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波鹰(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833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侧墙及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 下一篇:镀银斜T型铜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