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炉冶炼过程中炉下落渣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98228.2 | 申请日: | 2011-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76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宝平;向义龙;顾玉琴;宋玉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5/28 | 分类号: | C21C5/28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 31219 | 代理人: | 王玮 |
地址: | 20044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炉 冶炼 过程 下落 处理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领域,具体说涉及一种转炉冶炼过程中炉下落渣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转炉是炼钢生产中的重要设备,转炉生产过程中随时都会从炉口喷溅出炉渣、也存在转炉倒渣过程中漏出的渣子落入炉坑,而转炉炉坑的作用在于收集落渣,防止转炉事故漏钢,所以炉坑正常使用下必须保证一定的容积,若不能及时清理,势必对转炉生产带来安全隐患,若炉坑内渣子超出轨道平面时,会阻挡钢包台车和渣包台车开不到炉下,即使强性开到炉下,也避免不了,大渣块刮开钢包水口滑板,滑板刮开后,就打开了钢包的出钢口,放入钢包内的钢水从水口漏出,会造成漏钢事故。清理转炉炉下渣子,通常是在停炉情况下进行,清理出的渣子被运到渣处理,在装车和倾倒过程中,扬尘巨大,不利于炼钢环保要求。部分钢厂采用遥控履带式装载机清理,但使用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遥控履带式装载机不光耗油量巨大,设备操作也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转炉冶炼过程中炉下落渣处理工艺,该工艺可以实现转炉连续化生产,并切环保能达到炼钢要求,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转炉冶炼过程中炉下落渣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在转炉不停炉的情况下,遥控清渣车在转炉下方的第一位置清渣和集渣,所述第一位置在炉坑内;
(2)运输车在炉外附近的第二外置上接收炉渣,清渣车将炉渣转入运输车的料斗内;
(3)运输车将料斗送至渣处理场地,在渣处理第三位置上,向料斗打水浸泡炉渣;
(4)待炉渣冷却后,倾反装置倾反料斗将炉渣倒出;
(5)运输车返回至第二位置,料斗继续投入使用。
进一步地,所述运输车为叉车。
进一步地,所述叉车为3吨叉车,所述料斗的长、宽、高分别为1500mm,900mm,80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位置是操作人员可工作的炉坑外的安全区。
进一步地,在步骤(3)中,通过喷淋水管向料斗打水。
本发明能实现转炉不停炉清渣作业,对清理出的渣子采用环保处理,保证了炼钢的正常生产,实现了转炉渣的洁净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涉及的转炉冶炼过程中炉下落渣处理工艺的流程图
图2-5为本发明涉及的转炉冶炼过程中炉下落渣处理工艺中步骤(1)-(4)的示意图。
其中,
1转炉 5运输车(叉车) 72第二位置
2清渣车 51料斗 73第三位置
3炉渣 6喷淋水管
4操作人员 71第一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为本发明涉及的转炉冶炼过程中炉下落渣处理工艺的流程图,包括以下步骤:
(1)在转炉不停炉的情况下,遥控清渣车在转炉下方的第一位置清渣和集渣,所述第一位置在炉坑内,见图2;
(2)运输车在炉外附近的第二外置上接收炉渣,清渣车将炉渣转入运输车的料斗内,见图3;
(3)运输车将料斗送至渣处理场地,在渣处理第三位置上,向料斗打水浸泡炉渣,见图4;
(4)待炉渣冷却后,倾反装置倾反料斗将炉渣倒出,见图5;
(5)运输车返回至第二位置,料斗继续投入使用。
炉下遥控的小型清渣车,该清渣车车身较小,在狭小的炉坑内能够灵活作业,具有推渣、装渣、打渣等多重功能。当转炉冶炼时,操作人员站在炉坑以外的操作安全区,遥控清渣车清理炉下的炉渣并集渣,清渣车可以仅在炉坑内即第一位置上活动。等集渣完成后,将从炉坑内清理出的炉渣装入炉坑以外的运输车上,运输车在炉坑外附近的第二位置上,方便了炉渣的转移,在本实施例中,运输车为叉车,该叉车还包括料斗,料斗的长、宽、高分别为1500mm、900mm、800mm,料斗可以用3吨叉车叉运,当料斗装好炉渣时,叉车可以迅速搬运至渣处理场地,渣处理场地也是第三位置场地,操作人员打开喷淋水管,向料斗内打水,等炉渣冷却并浸透后,便将料斗放到倾反装置上倾反,被水浸透的炉渣,无任何扬尘产生,且作业效率高很高,实现了转炉不停炉清渣和转炉渣环保处理的新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宝钢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822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