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嗜酸硫杆菌脱砷并同时脱除硫和磷元素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96632.6 | 申请日: | 2011-07-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1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 发明(设计)人: | 冯雅丽;李浩然;刘欣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2B1/11 | 分类号: | C22B1/11;C22B3/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汇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96 | 代理人: | 刘淑芬 |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嗜酸硫 杆菌 同时 脱除 元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砷铁矿石中砷的生物浸出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硫杆菌浸出高砷铁矿石中砷元素并同时脱除硫和磷元素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铁矿资源分布非常广泛,遍及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的700多个县、旗。截止2006年底,全国铁矿石查明资源储量607.26亿t,其中,基础储量220.92亿t,占36.4%,资源量386.34亿t。但是我国铁矿资源多而不富,以中低品位矿为主,富矿资源储量只占1.8%,而贫矿储量占47.6%。中小矿多,大矿少,特大矿更少。矿石类型复杂,难选矿和多组分共(伴)生矿所占比重大。难选赤铁矿和多组分共生铁矿石储量各占全国总储量的1/3。并且我国的铁矿资源大多含有一定量的有害元素,如砷、硫和磷等。砷在铁矿石中主要以毒砂(FeAs2S)的形式存在,硫在铁矿石中主要以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的形式存在,磷在矿石中一般以磷灰石(3CaO·P2O5)状态存在。这些元素都是钢材中的有害元素。例如:含砷钢在正常轧制的工艺条件下,即氧化气氛中长时间的高温加热,会出现表面富集层,造成热加工表面龟裂。它在钢中偏析严重,促进钢材带状组织的发展,降低钢的冲击韧性,易使钢在热加工过程中开裂。此外,砷及其化合物大都为剧毒物质,对含砷矿石的处理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硫在加热时形成硫化物FeS,它在钢中不溶解并因此而不与钢的组织结合,增加钢中非金属夹杂物,使钢的强度降低,还会明显降低钢的焊接性能,在热加工时,容易产生脆性;磷是降低钢的表面张力的元素,使钢的强度和塑性降低,并使钢的焊接性能和冷弯性能变差,特别是在低温时更严重(冷脆性)。因此,进行含砷、硫和磷元素的铁矿石进行脱砷、硫和磷研究,对于降低砷、硫和磷在冶炼系统中的危害,实验含砷、硫和磷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含砷铁矿石中砷元素的脱除方法,国内外报道很少,已有的报道多数是采用气化脱砷工艺。吕庆等人[1]采用采用烧结脱砷工艺对华南含砷铁矿烧结脱砷过程中的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反应温度1050~1100℃,恒温时间8~15min,焦炭配入量6%为最佳脱砷条件。姜涛等人[2]将含砷铁精矿造球后放入模拟链箅杯中进行球团的干燥和预热,单质砷、砷黄铁矿等可在此条件下被氧化成As2O3,再将预热后的球团外配一定量的无烟煤,放入回转窑中焙烧,而砷酸盐则在此弱还原气氛下被还原成As2O3。
气化脱砷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脱除铁矿石中的砷,但脱砷率低,并且工艺流程长,操作复杂,且氧化砷、硫化砷等气化脱砷产物均属剧毒性气体,直接排放将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刘晓荣等人的专利(CN1757769A)公开了一种铁精矿脱硫的方法。将高铁铁精矿放入经驯化后的氧化亚铁硫杆菌和氧化硫硫杆菌的混合菌液中,进行摇床振荡浸出脱硫,再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符合要求的低硫铁精矿,但此方法没有涉及到铁矿石中砷和磷元素的脱除。
沈少波的专利(CN101597037A)公开了一种含磷铁矿石中磷的生物浸出方法。将含磷铁矿石破碎至粒度0.075~1.00mm,在500~1200℃焙烧15~120分钟,再用微生物浸出。由于砷元素在高温下易生成As2O3等气体挥发出来,污染环境,因此本方法不适合含砷铁矿中磷元素的脱除。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含砷铁矿石的脱砷工艺中存在的脱砷率低,工艺复杂且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提供一种环境友好、工艺简单的微生物脱砷方法,并且在脱砷的同时也能脱除铁矿石中含有的硫和磷元素。
一种利用嗜酸硫杆菌脱砷并同时脱除硫和磷元素的方法,将含砷元素的铁矿石磨细至-200目占90%以上,用含矿物质的水调节矿浆浓度为10%~20%,然后在矿浆中按体积百分比5%~30%加入预先在生活污水中培养的达到对数生长期的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再用98%的硫酸调节矿浆初始pH值在2.0~3.0,浸出过程中温度范围为15~40℃,微生物浸出7~21天后进行固液分离,此时矿浆pH值在1.0~1.6,所得固体产品为脱砷、硫和磷后的铁矿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66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