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起皱剂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94651.5 | 申请日: | 2011-07-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6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宋辉;康联波;赵敏;位青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G69/48 | 分类号: | C08G69/48;C08G69/28;D21H17/55;D21H21/1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23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聚酰胺 环氧氯 丙烷 树脂 起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起皱剂,这种起皱剂用于生活用纸生产中的起皱工艺,属于生活用纸工业助剂柔软、起皱、粘缸添加剂领域。
技术背景:
在生活用纸生产中一般使用起皱工艺。起皱工艺中起皱方法又可分为湿法起皱、半干法起皱及干法起皱。我国大多数生产皱纹纸的纸剂采用干法起皱。它是纸页在烘缸上干燥达到90%-95%以上干度时,在杨克式烘缸表面上用刮刀起皱后使纸页离开缸面的一种方法。
起皱工艺的作用:一是从烘缸表面剥离纸幅;二是起皱时通过纸页对烘缸的附着力,纸页的物理性能,刮刀的作用力等相互作用使纸张纤维键断裂导致起皱,达到更柔软更松厚的目的。其中黏附结合键的开裂和界面的机械与化学结合力的大小,黏附失效模式和界面区所受到的压力形成函数关系。纸页对烘缸附着力大小与纸页内部“内聚力”之间的比例对起皱效果起重要作用。
通常,工艺上使用“起皱剂”以增加黏附层附着性,它一般以水溶性、乳液或分散液的形式喷洒于杨克式烘缸的表面,然后把纸幅粘附到所述表面上,随后进行起皱工序。这其中以水溶性树脂为主的助剂与一种或几种脱模机复配,同时加入其它所需要的能影响起皱工艺的添加剂就是人们熟知的起皱剂配方。
这一类起皱剂需在大于100℃的温度下和刮刀的高机械剪切力下工作,这对于助剂在工作条件下的黏着力有很高的要求。如果黏着力太小,纸页将在起皱刮刀到达之前剥离缸面;如果粘附力太大或内聚力太小,纸面将紧贴烘缸表面,并在过刀后破裂,造成撕纸、塞纸。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起皱剂,考虑了粘附力与纸张内聚力之间的差异,其投入使用能大大改善使起皱过程中的起皱不均匀和撕纸现象。
以下是与起皱粘缸剂有关的中外专利文献,未发现与本专利所申请权利相重复者:
US5388807,US4684439,CA979579,US6808597,US3242134,US4788243,JP12997,US5805950,US4501640,FR1391335,US5179150,US4883564,US3058873,CN1399698,US2926116,CN1436244A,瑞士32617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以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为主剂的起皱剂,其使用能够改善使起皱过程中的起皱不均匀和撕纸现象。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起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皱剂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 的,其步骤为:
1、制备聚酰胺预聚物,其配比为:
乙醇胺 0.2-0.8摩尔份数(即以摩尔比记为1份);
多胺 1摩尔份数;
二酸 0.5-1.5摩尔份数;
溶剂 0-0.05摩尔份数;
其中,溶剂为水、无水甲醇、95%乙醇中的一种。
以上述配比,通入N2,在145℃-190℃下搅拌反应6hr,得到A组分聚酰胺预聚物:
2、制备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该聚合物合成原料组成为:
聚酰胺预聚物 1摩尔份数
环氧氯丙烷 0.1-2摩尔份数
稳定剂,用量0-0.075摩尔份数,为选自次磷酸、亚磷酸、次亚磷酸、连二磷酸、次磷酸钠、次磷酸钾、次磷酸铵、次亚磷酸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将步骤1的聚酰胺预聚物加入1.9-11.1摩尔份数的水溶解,用质量百分比25%的氨水调节预聚物的pH为碱性,按上述配比,于60-80℃反应,得到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
该聚合物分子量范围Mn为1000-10000,分子分布Mw/Mn为1-5,无机氯离子含量为10-200mmol/100g;
3.、制备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起皱剂:
将步骤2得到的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冷却,再用质量百分比为50%的硫酸溶液调节pH为2-5,即得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粘缸剂。
上述聚酰胺-环氧氯丙烷树脂最优选分子量Mn为2000-5000;分子量分布Mw/Mn为2-2.5;无机氯离子含量(离子当量)范围最优选为20-35mmol/100g。
上述多胺可以是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理工大学,未经华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46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密封端子可扩充车用防护套
- 下一篇:圆柱型一体化有源相控阵天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