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食用菌脱落酸增水剂及其增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91946.7 | 申请日: | 2011-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03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吴亚召;李安利;祁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57/12 | 分类号: | A01N57/12;A01N47/44;A01N37/42;A01N37/10;A01N25/22;A01P21/00;A01P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文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1100 | 代理人: | 李中群 |
地址: | 710043***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食用菌 脱落酸 水剂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菌类作物栽培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食用菌脱落酸增水剂及其增水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食用菌产业大国,迄今全国有超过2000万人从事食用菌的生产及加工产业,年产值约在400多亿元。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食用菌年消费量为8公斤,而我国只有0.22公斤,市场尚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而用于食用菌生产的生产资料相应也有着相当大的市场需求。
在食用菌特别是食用菌(如平菇、代料香菇、金针菇、白灵菇等)生产中,由于播种时培养料的含水量在出菇时被大量消耗,栽培期的喷水只能起到减少培养料含水量的蒸发损失,却不可能将水补充到培养基内部,真正的补水只有通过栽培袋浸泡复水,而这需要占用较多的土地和使用大量的人力资源,在经济上是不划算的,所以播种时的培养料含水量基本上就决定了食用菌的产量;但如果拌料时加大栽培料含水量,过高的含水量又会导致栽培料内缺氧而影响菌丝体的生长和栽培袋的污染,造成减产。这是一对矛盾,它造成了目前我国食用菌单产偏低的现实。以平菇为例,理论上平菇的生物效率(菇料比)在300%左右,甚至有450%以上的报道,但平菇实际生产上的生物效率只有120%~130%,产量的提高有着巨大的空间。由此可见,如果能有效解决食用菌培养基含水量的矛盾,对提高食用菌产量无疑将大有裨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提供一种可使食用菌菌丝在高含水培养基中正常生长从而实现食用菌增收高产的食用菌脱落酸增水剂,同时还提供一种采用该增水剂对食用菌进行增水处理的方法。
为实现以上发明目的而提供的食用菌脱落酸增水剂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物质原料组成:
脱落酸 10, 稳定剂 10~60,
杀菌剂 0.01~0.15, 水 1000~5000;
其中:所说的稳定剂由聚乙二醇和/或柠檬酸和/或维生素C和/或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或乙酰水杨酸和/或谷胱甘肽构成,所说的杀菌剂由苯甲酸钠和/或克霉灵和/或链霉素构成。
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亦称2-顺式,4-反式-5-(1-羟基-4-氧代-2,6,6-三甲基-2-环己烯-1-基)-3-甲基-2,4-戌二烯酸,又被称为S-诱抗素,其分子式为C15H20O4,分子量为263.32,CAS登录号为14375-45-2。
脱落酸是一种抑制生长的具有倍半萜结构的植物激素,它能诱导农作物抵抗水涝、干旱、低温、盐碱、风灾等“非生物逆境”的能力。利用脱落酸的抗涝害功能能激活生物体的抗涝基因,产生能诱导过氧化氢酶、超氧物歧化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等活性物质的增加,可提高清除ROS(包括超氧物阴离子、羟自由基及氧自由基等)的能力,从而提高生物的抗涝能力,使食用菌菌丝在高含水栽培料中正常生长。
在本发明所述食用菌脱落酸增水剂中加入稳定剂的作用在于保障增水剂内有效成分脱落酸功能的有效发挥;加入杀菌剂的作用在于防止脱落酸制剂在储存、流通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繁殖引起的性质变化。
采用上述的脱落酸增水剂对食用菌进行增水处理的方法是:在每100kg食用菌干培养料中加入上述脱落酸增水剂25ml,再用水稀释并均匀搅拌培养料直至达到食用菌正常水分含量(用手紧握培养料,有水从指间渗出但无水珠滴落),接着再兑入20~25kg水,配成高水分含量的食用菌培养液,之后利用该食用菌培养液对食用菌进行正常发菌、出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取脱落酸粉末10g,聚乙二醇20g,苯甲酸钠50mg溶解于1000ml的清水中,配制成脱落酸食用菌增水剂。
实际使用时,每100Kg干培养料加入上述脱落酸食用菌增水剂25ml,用水稀释后加入培养料中充分拌匀,继续加水达到食用菌栽培正常水分含量(用手紧握培养料,有水从指间渗出但无水珠滴落)之后再多加20~25Kg水,制成高水分含量的食用菌培养液,在该高水分含量的培养液中食用菌可正常发菌、出菇。
本发明申请人曾就该脱落酸食用菌增水剂分别对平菇、金针菇和香菇三种食用菌进行了出菇试验,并与传统方法出菇的产量加以对比,试验对比结果为:
用于平菇栽培,第一潮菇产量可提高50%,三潮菇后出菇的中产量可提高30%。
用于金针菇栽培,第一潮菇产量可提高40%,三潮菇后出菇的中产量可提高30%。
用于香菇栽培,第一潮菇产量可提高50%,三潮菇后出菇的中产量可提高20%。
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未经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19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摄录像功能的移动电源
- 下一篇:一种双磁回路磁保持继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