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碳酸酯共聚物、成形体,光学材料及电子照相感光体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90848.1 | 申请日: | 2007-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20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彦坂高明;滨田安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出光兴产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64/04 | 分类号: | C08G64/04;G03G5/05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侯莉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千***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碳酸酯 共聚物 成形 光学材料 电子 照相 感光 | ||
本发明为下述申请的分案申请。
发明名称:聚碳酸酯共聚物、其制造方法、成形体,光学材料及电子照相感光体
申请日:2007年10月18日
申请号:200780029341.X(PCT/JP2007/07034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碳酸酯共聚物、其制造方法、由该共聚物构成的成形体,光学材料及电子照相感光体。
背景技术
以前,由2,2-双(4-羟基苯基)丙烷(通称双酚A)制造的聚碳酸酯树脂(以下也称作“PC树脂”)由于透明性高,具有优秀的机械性质,所以用于光学材料或电子材料等各种用途。可是,随着用途的扩大,对于PC树脂的要求性能变得严格,迫切期望一种具有更优良的性能的PC树脂。例如,作为电子照相感光体用的PC树脂,不仅要求机械性质,还对透明性、可耐受带电-除电的循环的反复的稳定的静电特性、或者即使相对于非卤素系溶剂也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等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公开了一种得到聚碳酸酯共聚物(以下,也叫做“共聚物PC”)的方法,该方法中,作为苯酚结构单元,使用混合有双酚A和特定的联苯酚的原料进行缩聚,得到不会损害透明性而耐热性优良的聚碳酸酯共聚物(例如,专利文献1)。又,也已知将该共聚物适用于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2)。
又,也已知根据熔融共缩聚而得到YI为1.3-1.4左右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3),以及在界面缩聚时使双酚钠溶液中的溶解氧量不足150ppb而得到低黄色度(YI)的聚碳酸酯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4)。
又,已知通过在实际上氧不存在的条件下使用芴系双酚而得到色调良好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19650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253185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5-117382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表2002-53354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2005-826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技术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具有联苯酚骨架,所以与双酚A型PC树脂相比,聚合后甚至成形后聚碳酸酯共聚物本身着色。像这样的着色在重视透明性的光学材料里成为一个问题。并且,像这样的着色了的共聚物也经常影响静电特性。尤其,作为电子照相感光体使用的话,存在反复使用时剩余电位上升的问题。
又,如专利文献3所述,熔融共缩聚得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存在除去杂质困难的问题。又,专利文献4公开的是作为联苯酚类单独使用双酚A的聚碳酸酯,关于进行共缩聚这样的特殊的系一点儿也没公开。根据与双酚A进行共缩聚的共聚用单体的种类的不同,着色特性也完全不同,所以将专利文献4所公开的技术应用到上述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的聚合管理上是困难的。
即使在专利文献5的技术中,在氧不存在的条件下制造聚碳酸酯共聚物时,需要使气相及液相的氧浓度在0.5质量ppm以下,由于需要设备来对应,所以也不是简便的方法。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不仅在聚合后而且在成形后着色也少的、静电特性也优良的聚碳酸酯共聚物、由该共聚物构成的成形体、光学材料及电子照相感光体。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聚碳酸酯共聚物含有下述式(1)表示的单体单元0.1~50摩尔%和下述式(2)表示的单体单元而构成,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式(3)表示的结构的联苯酚类的含量在90质量ppm以下。
(式中,R1、R2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脂肪族烃基、碳原子数6~12的芳基或卤素原子。)
(式中,R3、R4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6脂肪族烃基、碳原子数6~12的芳基或卤素原子,X表示-O-、-S-、-SO-、-SO2-、-CO-、9,9-亚芴基、下述式(2a)、(2b)、(2c)及(2d)表示的任一个键合基。)
(式中,R5、R6分别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6的脂肪族烃基或碳原子数6~12的芳基。又,R5、R6可以相互键合而构成碳原子数4~12的环亚烷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出光兴产株式会社,未经出光兴产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9084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