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缠绕内置水封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87595.2 | 申请日: | 2011-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64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9 |
发明(设计)人: | 魏富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康之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C1/284 | 分类号: | E03C1/284;E03F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600 北京市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缠绕 内置 水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封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防缠绕内置水封。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下水地漏往往水封面非常浅,在空气干燥的环境里,过不多长时间水封就干了,失去了隔臭作用,非常不利于室内空气质量的保持。另外,带中心管的地漏再连接管道时,如果再连接的上管道本身不具备水封装置,即使外周地漏有水封,上下通透的中心管也不能向下隔臭。还有的下水管口上面不方便设置地漏,必然使用管内水封。
为此,人们设计了,管内水封,但是由于这种内置水封的水路比原料中心管的内径显著变窄,非常容易造成缠绕堵塞,使用中必须经常清理缠绕的杂物,非常不方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保证畅通、方便使用的防缠绕内置水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防缠绕内置水封包括一个下端一侧制有侧向大出水口的下水小立管,下水小立管上部配有或者制有与下水管口或者下水管口处管件配合的接口机构,下水小立管下端底部固装一个直径介于下水管内径与水小立管外径之间、上端敞口底部封闭的存水桶,存水桶上口与接口机构底面之间留有充足的溢水空间。如此设计,污水从下水小立管流下后,从其侧向大出水口流出,再从存水桶上口溢出,整个流程非常顺畅,不存在任何缠绕点;首先,存水桶上口与下水小立管及下水管这间是没有任何遮挡物的开阔水流通道,不存在缠绕隐患,再者下水小立管下端侧向大出水口出水后进入一个更为开阔的水流通道,不易缠绕,特别是自侧向大出水口流出的水流在下水小立管周围向上流量与流速显著不同,侧向大出水口一侧流速流量大,相反的另一侧流速流量小,显著不均的周围流速流量,更使下水小立管周围难以缠绕。因此,其具有防缠绕性能优异,能够保证畅通、不需要经常清理缠绕堵塞物,方便使用的优点。
作为优化,所述下水小立管的侧向大出水口为在下水小立管下端一侧制有的前后贯通小立管壁的弧形侧开口。如此设计,弧形侧开口流阻小,不易缠绕、堵塞。
作为优化,所述弧形侧开口向里深达小立管中部。如此设计,能够强化排污性能,和 防缠绕。
作为优化,所述下水小立管下端一侧先制有一段侧向直切口,再在上方制一个与下端直切口上下联通的所述弧形侧开口;上下联通的弧形侧开口和侧向直切口共同组成所述的侧向大出水口。如此设计,一方面能够显著增加出口面积,另一方面下水小立管下端制有侧向直切口的下端可能穿过存水桶底再进行焊接,有利于强化下水小立管与存水桶底的固定强度。
作为优化,所述侧向大出水口的出水面积大于下水小立管的管内流水截面。如此设计,不易堵塞。
作为优化,下水管内壁与存水桶外之间的距离≥存水桶内壁与下水小立管外壁之间的距离≥下水小立管内直径。如此设计,不易堵塞。
作为优化,下水管口为下水管的管口或者为地漏的下水口或者地漏的中心下水管口。如此设计,方便选择适用。
作为优化,存水桶底部为下凹的球面底或者抛物线面底或者为中部平面四周弧面上翘的碗形底。如此设计,水压损失小,水流顺畅,不易沉积和堵塞。
作为优化,接口机构为下水小立管上端外周配装的与下水管口或者下水管口管件配装的弹性垫圈或者为下水小立管上端制有的与下水管口或者下水管口管件配装的扩口管座。如此设计,方便选择适用。
作为优化,所述下水小立管外周制有上至存水桶口高度或者以下的螺旋条。如此设计,便于除积砂。
当然,下端一侧制有侧向大出水口的下水小立管,还可以在侧向大出水口相对的另一侧壁上制有一个或者多个孔径显著小于侧向大出水口的小出水孔,该侧小出水孔的引入可以通过引导小水流,防止在该小出水孔处沉积污物。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具有水流顺畅,防缠绕性能优异,不易堵塞,能够保证畅通、不需要经常清理缠绕堵塞物,方便使用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防缠绕内置水封第一种实施方式不完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防缠绕内置水封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防缠绕内置水封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防缠绕内置水封第二种实施方式不完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防缠绕内置水封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防缠绕内置水封第二种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康之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康之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759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点登录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制备高纯度阿立哌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