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装置及其固定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84622.0 | 申请日: | 2011-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7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辉;陈家震;杨士勋;朱斌璋;张志嘉;何承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5/02 | 分类号: | H04B5/02;H04M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张燕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装置 及其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及其固定结构,特别涉及具有无线传输装置的电子装置以及用以固定无线传输装置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与信息的日新月异,笔记型计算机的制造技术也日渐进步。现有的笔记型计算机与其它电子装置在进行数据传输时,都要通过一传输览线将笔记型计算机与其它电子装置相连接才可传递。然而此方法相当不便,当使用者忘记带传输缆线时,将无法进行数据的传递。因此,现有更发展出一种无线传输的方式,使用者将不必再携带传输缆线,即可利用无线传输技术进行数据传递。
一般的无线传输的方式有两种,从早期的红外线传输发展到现今常见的蓝牙技术。蓝牙技术是一种小范围的无线电频率技术,使电子装置间通过无线电频率即可互相沟通,不必再受传输缆线的拘束。另外,蓝牙技术的传输效果较红外线传输的效果更好,其传输距离长、且不受方向限制,因此蓝牙技术逐渐取代红外线传输。就目前市上所贩卖的笔记型计算机而言,均有内建蓝牙,因此可以说,蓝牙已是目前笔记型计算机的必备元件。
蓝牙通常是固定于笔记型计算机的一主机壳体内,且主机壳体的材质由于外观因素的考虑而通常为金属材料。然而,采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壳体却会造成蓝牙的信号传送及信号接收的效果降低,如此将使得笔记型计算机的无线传输效果大打折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及其固定结构,藉以解决蓝牙受到金属材质的壳体的干扰,造成蓝牙的信号传送及接收的效果降低的问题。
本实施例所揭露的电子装置,其包含一壳体、一固定座及一无线传输装置。壳体具有一承载平面,固定座设置于壳体。固定座具有相对的一第一接触端及一第二接触端,第一接触端至承载平面的距离大于第二接触端至承载平面的距离。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固定座且接触第一接触端及第二接触端,无线传输装置具有相对的一固定端及一天线端,天线端至承载平面的垂直距离大于固定端至承载平面的垂直距离。
本实施例所揭露的固定结构,适于固定一无线传输装置。固定结构包含一壳体及一固定座。壳体具有一承载平面,固定座设置于壳体。固定座具有相对的一第一接触端及一第二接触端,第一接触端至承载平面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二接触端至承载平面的垂直距离。第一接触端及第二接触端用以供无线传输装置抵靠接触而设置于固定座上。
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及其固定结构,是通过固定座的第一接触端至承载平面的距离大于第二接触端至承载平面的距离。如此一来,使得无线传输装置设置于固定座上时,无线传输装置的天线端能够与承载平面保持较大的距离,进而无线传输装置与壳体能够尽可能保持较大的距离。所以这样的固定结构的设计,能够使无线传输装置避免受到壳体的干扰,以提升电子装置的无线传输能力。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A为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组合示意图;
图1B为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电子装置
100 固定结构
110 壳体
111 承载平面
120 固定座
1211 第一接触端
1212 第二接触端
122 定位柱
124 第一侧墙
126 第二侧墙
127 锁固孔
130 固定盖
131 固定面
137 穿孔
140 锁固件
200 无线传输装置
210 天线端
220 固定端
222 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同时参照图1A、图1B及图2,图1A为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组合示意图,图1B为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2为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以可携式的移动电子装置为例,例如是可携式的个人笔记型计算机或是个人移动电话。本实施例是以个人笔记型计算机为例来呈现及说明,但不以此为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462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碳酸钙生产磷酸钙、磷酸二氢钙的方法
- 下一篇:动态有源嵌位电路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