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纯吸式扫路车吸尘口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83972.5 | 申请日: | 2011-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2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黄东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神舟汽车设计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H1/08 | 分类号: | E01H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100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纯吸式扫路车 吸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纯吸式扫路车吸尘口,特别适用于街道、厂区、港口、车间等场合的地面垃圾清扫,属于环境保护领域清洁装备类。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在街道、厂区、港口、车间等粉尘类垃圾较多的场合,纯吸式扫路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提高清扫效果、减少能量损失的角度来说,吸尘口的结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经专利检索发现,中国专利授权号为zl200510136652.9,申请日为2005年12月30日,专利名称为用于道路清扫的吸嘴,该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道路清扫的吸嘴,它包括吸嘴体和安装于吸嘴体两侧的侧轮,顺着吸嘴体的前进方向吸嘴体上的前后两端分别为前端板和后端板,吸嘴体的顶部装设有与风机出口相连的反吹风管和与垃圾箱进口相连的吸管,吸嘴体内反吹风管与邻近侧板之间设有侧反吹,该吸嘴体内的反吹风管与前端板之间斜置有前反吹,该前反吹的一端与吸嘴体的侧板相连,另一端与吸管相连,且离吸管越近前反吹与前端板之间的距离就越远;吸嘴体的底板上开设有与前反吹对应的出风口。该结构的不足之处有:1、前反吹吹出的高度气流是朝吸嘴的前进方向吹出,而吸管一般布置于吸嘴的一侧上,因此离吸管较远的垃圾并未能被吸管所吸入,使吸嘴整理的清洁效果受到影响2、前反吹吹出的高速气流将产生大量的尘土,造成二次扬尘,污染周围的空气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原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纯吸式扫路车吸尘口,通过取消原有的反吹系统,加大气流的流动负压值,设计了一种单腔体的吸尘口壳体,能完全吸起表面积较大的粉尘、颗粒类垃圾等,在工作时不会造成二次扬尘,污染周围的空气环境的缺点,通过加装行走装置,提高了吸尘口的路面通过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主要包括:吸尘口壳体1、前脚轮2、后脚轮3、后橡胶挡板4、侧面橡胶挡板5、前橡胶挡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口壳体1上只有一个吸口,吸尘口壳体1内只有一个腔体,其连接方式为:前脚轮2安装在吸尘口壳体1侧面,后脚轮3安装在吸尘口壳体1后部,构成吸尘口工作时的行走支撑机构,吸尘口壳体1、后橡胶挡板4、侧面橡胶挡板5、前橡胶挡板6构成“靴”形结构形式。构成气流的吸入通道,工作时吸尘口前橡胶挡板与地面间隙较大,后挡板、侧面橡胶挡板与地面间隙相对较小;两个前脚轮安装在吸尘口壳体侧面,一个后脚轮安装在吸尘口壳体后部,构成吸尘口工作时的行走支撑机构。
本发明具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进步。本发明提供一种纯吸式扫路车吸尘口,与现有技术相比,可有效的吸起颗粒类垃圾,提高了对路面的通过性和实用性,增加了吸尘车的使用范围,在工作时不会造成二次扬尘,污染周围的空气环境的缺点,通过加装行走装置,提高了吸尘口的路面通过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纯吸式扫路车吸尘口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Ⅰ-Ⅰ剖视及吸尘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发明主要包括:吸尘口壳体1、前脚轮2、后脚轮3、后橡胶挡板4、侧面橡胶挡板5、前橡胶挡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尘口壳体1上只有一个吸口,吸尘口壳体1内只有一个腔体,其连接方式为:前脚轮2安装在吸尘口壳体1侧面,后脚轮3安装在吸尘口壳体1后部,构成吸尘口工作时的行走支撑机构,吸尘口壳体1、后橡胶挡板4、侧面橡胶挡板5、前橡胶挡板6构成“靴”形结构形式。当纯吸式扫路车工作时,吸尘口壳体1内部形成负压,后橡胶挡板4、侧面橡胶挡板5、前橡胶挡板6与地面之间形成缝隙,气流从缝隙进入吸尘口壳体1,吸尘口壳体1的上部倾斜部分钢板向地面倾斜,与地面夹角为α,α角的角度为15o~34o,气流沿倾斜部分钢板流动时冲击地面,在吸尘口壳体内扬起地面粉尘,带起颗粒类垃圾,形成混合气流被带入吸尘口壳体1顶部,前脚轮2、后脚轮3支撑吸尘口壳体1,向前行走或者后退,实现清扫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神舟汽车设计开发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神舟汽车设计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397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