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杉碱甲在制备防治多发性硬化疾病药物中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82800.6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6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汪军;吴根诚;王彦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4748 | 分类号: | A61K31/4748;A61P37/02;A61P25/28;A61P29/00;A61P2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元一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8 | 代理人: | 吴桂琴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杉碱甲 制备 防治 多发性 硬化 疾病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制药领域,涉及中药单体石杉碱甲(HuperzineA)新的药用用途,具体涉及石杉碱甲在制备防治多发性硬化疾病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公开了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炎症脱髓鞘病变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复发-缓解及进行性加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出现不同程度肢体瘫痪、视力障碍、眼球震颤、共济失调及感觉障碍等症状和体征,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据统计,多发性硬化的主要发病年龄在20~40岁,女性高于男性;多发性硬化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为每10万人中有30到80名患者,最高地区甚至高达每10万人中200名患者。尽管我国属于MS的低发病率地区,近年来国内多发性硬化患者呈现增多趋势,且我国MS病人的脊髓和视神经受累率高,进展较快,致残率高,是导致中青年残障的重要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非专利文献1)。
MS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阐明;有研究表明,MS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致病微生物)有关。多数学者认为该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易感人群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免疫系统产生了针对中枢神经系统髓鞘抗原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在一些趋化因子的作用下,免疫细胞穿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导致CNS炎症、神经髓鞘破坏和继发轴索损害(非专利文献2)。MS病灶的病理特征为髓鞘的脱失和少突胶质细胞死亡,伴有静脉周围的炎性单核细胞浸润。虽然造成CNS髓鞘结构破坏的起始原因尚不明确,但在MS病灶中发现了炎性细胞浸润,提示免疫应答异常参与了CNS的髓鞘脱失;随后发生的神经元轴突损伤和髓鞘丢失则是MS病人临床神经症状出现的主要原因。
目前,MS的治疗主要包括急性发作期的对症治疗和慢性迁延期的预防复发治疗,但尚无理想的治疗措施能阻止MS疾病的发展和神经功能残疾的恶化。临床上应用于对症治疗的药物主要为糖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氨甲碟呤、硫唑嘌呤、环孢霉素A等,上述治疗的药物具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大、不良反应率高、价格昂贵。,国外有采用β-干扰素和T细胞疫苗疗法(非专利文献3)控制复发;β-干扰素疗法的代价很高,一个疗程需2~3万元人民币,多次复发病人难以承受;T细胞疫苗国外正在临床试验中,我国尚未开发。为寻找一种能够减少复发,减轻发作严重程度及延缓恶化,并适合我国国情(价格适中)的治疗药物,研究人员已更多的将目光投向传统中药宝库以寻找有效、价廉的治疗方法。
石杉碱甲(Huperzine A)是我国从石杉属植物千层塔中成功开发的新一代高效、可逆的中药单体,能高选择性地抑制真性胆碱酯酶活性,其化学结构明确,脂溶性高,易透过血脑屏障,副作用小。所述的Huperzine A能与乙酰胆碱酯酶可逆性地结合,通过对乙酰胆碱酯酶的可逆性抑制,达到使乙酰胆碱(ACh)在突触处的积累,延长并增加了乙酰胆碱的作用;临床上已被广泛应用于改善轻、中度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功能、行为和心境障碍、日常生活能力和总体功能,以及脑外伤性记忆功能和认知功能(非专利文献4)。近年有研究发现,Huperzine A具有较强的抗炎,抗氧化酶活力,并可通过影响自由基系统,降低生长抑素、细胞内Ca2+、谷氨酸含量、促进神经生长因子分泌等产生神经元保护作用(非专利文献5-7)。Huperzine A的神经保护和抗炎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其是否能在预防或治疗多发性硬化中发挥效应尚不明确。2008年Nizri等发现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rivastigmine能有效抑制EAE小鼠的发病(非专利文献8)。提示作为高效可逆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Huperzine A对MS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综观国内外的研究,均未见报道Huperzine A在防治多发性硬化方面的药效及其应用。
与本发明有关的文献有:
【非专利文献1】Filippi M.Nat Rev Neurol.7(2):74-5,2011
【非专利文献2】Gold R et al.Brain,129,1953-1971,2006
【非专利文献3】0’Brien K,et al.Immunotherapy.2(1):99-115,2010
【非专利文献4】Desilets AR,et al.Ann Pharmacother.43(3):514-82,2009
【非专利文献5】Wang J,et al.J Neurosci Res.88(4):807-15,20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28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