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卷烟加工废气中提取烟用香精香料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82454.1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68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蒋举兴;者为;朱保昆;段焰青;张健;李先毅;王文元;王素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24B15/24 | 分类号: | A24B15/24 |
代理公司: | 昆明协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3108 | 代理人: | 谢嘉 |
地址: | 650202***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卷烟 加工 废气 提取 香精香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卷烟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卷烟加工废气中提取烟用香精香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各种控烟呼声的高涨,许多控烟组织开始提倡尽量减少各种外加香精香料或添加剂的使用,降低烟草对年轻人的吸引,同时尽量减少因为外加香精香料或添加剂而引入各种有害化学成分的可能,提高卷烟的安全性。在此背景下,各国的烟草科研人员针对开发来源于烟草的烟用香精香料进行了大量科学研究,并且已经有许多来源于烟草的烟用香精香料被成功应用于烟草产品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卷烟制丝车间或打叶复烤车间的废气具有烟草特有的呛刺味道,主要是由烟叶或烟丝在加工受热过程中释放出的易挥发物质散发出来的,但这些易挥发物质一般并不会在烟叶或烟丝加工受热过程中全部挥发掉,大部分或一部分仍然存留于烟叶或烟丝内部,进而在卷烟燃烧过程中直接转移或转化为别的物质转移到烟气中,因此这些易挥发物质也是重要的卷烟致香成分,对保持卷烟抽吸风格具有重要作用。卷烟制丝车间或打叶复烤车间的这些废气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则会由于呛刺的味道而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但如果对其中的易挥发物质进行收集并加以适当处理,将其转化为烟用香精香料,则可以变废为宝,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保价值。
中国专利申请CN101496639A用废弃烟叶生产烟用香精香料,CN101224041A从红花大金元提取云南烤烟适用的香精香料,但这些技术主要还是以烤烟或烤烟花蕾等为原料进行烟用香精香料的提取,目前还未见到从卷烟生产企业的废气中提取烟用香精香料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从卷烟制丝车间或打叶复烤车间排放的废气中提取烟用香精香料的方法,对这些废气加以回收利用,将其中所含有的大量烟草挥发性成分转化为香精香料,从而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中所采用的百分数均为质量百分数。
一种从卷烟加工废气中提取烟用香精香料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以丙二醇或乙醇或多元醇或三者的混合物作为吸收液,将吸收液置于容器中,通入卷烟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使之与吸收液充分混合,设定废气的流动速度为30000~600000m3/h,使吸收液在-30℃~40℃条件下吸收废气中的烟草易挥发性物质,6~8h后回收吸收液;
(2)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设备萃取回收的吸收液,萃取压力10~50MPa,萃取温度10~50℃,夹带剂乙醇浓度35%~90%,夹带剂流量为0.2~0.8mL/min,萃取时间为1~3.5h,去除萃取物,萃取后的残液用乙醇或丙二醇溶解洗涤转移至容器中,混合搅拌10min制得烟草本香类香精香料原液,原液再用乙醇或丙二醇或两者的混合物稀释,乙醇和丙二醇混合物的体积比为5%∶95%~95%∶5%,得到浓度为2~20%的稀释液,既为所需的烟用香精香料成品。
其中,步骤(1)中所述的丙二醇、乙醇和多元醇三者的混合物为三者任意比例的混合物。
步骤(1)中所述的吸收液工作环境温度优选为-20~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1.本发明实现了卷烟加工废气的再利用,其生产工艺简单可靠,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本发明方法所制得的烟草本香类香精香料能明显增强卷烟烟气香味的丰富性和细腻感,烟草本香醇厚,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所述的V型管道位置示意图,V型管道开口端长4~8m,V型管道每边长6~8m。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245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