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泳涂料树脂的聚酰胺树脂的合成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80863.8 | 申请日: | 2011-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957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陈智;陈超;李付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维凯化学品有限公司;上海乘鹰新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G69/34 | 分类号: | C08G69/34;C08G59/44;C09D5/44;C09D175/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蒋亮珠 |
| 地址: | 201111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泳 涂料 树脂 聚酰胺 合成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酰胺树脂的合成工艺,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电泳涂料树脂的聚酰胺树脂的合成工艺。
背景技术
普通阴极电泳涂料以水为分散介质,由胺改性环氧树脂与分离型封闭异氰酸酯组成骨架,添加功能性助剂和颜料的组合物。阴极电泳涂膜在烘烤过程中,基体树脂中的羟基和固化剂中的异氰酸醋反应形成稳定的聚氨酯结构,使涂膜具备理想的性能。传统电泳涂料分离型封闭异氰酸酷的解封温度较高,涂料固化温度在170℃左右;涂料的加热减量和溶剂含量高,影响涂料利用率,并不利于环境保护;为促使涂膜固化,要求在涂料中添加固化催化剂,传统的阴极电泳固化催化剂采用L-脂肪酸铅与醋酸铅,为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各种组织都有较大毒害作用。
目前电沉积涂料发展潜力巨大,而经济危机到来后,国家推行的许多拉动内需政策例如家电下乡政策、小排量汽车鼓励机制、灾后重建工程等,电沉积涂料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聚酰胺在电沉积涂料中主要起着胺化作用,为树脂提供质子化的场所;与环氧基生成的羧基,又是漆膜成膜交联固化的关键。相对而言国内的涂料厂家对聚酰胺的需求主要依靠进口,因此其市场需求量不容小窥。
在国内电沉积涂料行业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且竞争愈加激烈的基础上,而相对聚酰胺原有的船舶涂料和重防腐涂料市场相对萎缩的情况下,研发一种专一的,且价格低廉、性能优异,专业用于阴极电泳涂料行业的聚酰胺固化剂,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性质稳定,价格稳定,适应性广的用于电泳涂料树脂的聚酰胺树脂的合成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电泳涂料树脂的聚酰胺树脂的合成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将摩尔比为1∶1.5~1∶2的二聚酸和脂肪胺混合,升温至出水温度135~145℃,保持出水温度反应1~2小时,然后程序升温至反应终止温度200~210℃,反应产物的胺值控制在250±15mgKOH/g,制得聚酰胺树脂。
所述的二聚酸选择:单聚体含量在10~14%,三聚体含量在8-14%,黏度为6000~6500mpa.s/25℃的二聚酸。
所述的二聚酸组成的控制主要通过气相色谱仪控制油酸组成进行。
所述的脂肪胺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五乙烯六胺或多乙烯多胺。
所述的二聚酸和脂肪胺摩尔配比优选1∶1.6~1∶1.8。
所述的反应产物的胺值控制在250±5mgKOH/g。
所述的程序升温的时间为3~6小时,反应终止温度以及程序升温的速率借助红外谱图分析确认,通过判断1590cm-1处有无特征峰来判断有无副产物的产生,如有生成副产物则判定为不合格。
所述的聚酰胺树脂通过合成反应生成阳离子树脂,再经过砂磨形成色浆,加水配制成电泳涂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专一的,且性质稳定的聚酰胺固化剂,专业用于阴极电泳涂料行业,价格低廉、适应性广泛。
附图说明
图1应用于电泳涂料的聚酰胺树脂的红外谱图;
图2生成副产物的聚酰胺树脂的红外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1)聚酰胺树脂的制备
在装有温度计、搅拌器、滴液漏斗及回流冷凝器的反应釜,选用合格的二聚酸,其黏度为6000mPa.s,其组成如表1所示。加入表2内的二聚酸和脂肪胺的量,升温至出水温度140℃,保持出水温度2小时,4小时升温至反应终止温度210℃,保温1小时后,出料生产聚酰胺A,测试红外谱图、胺值、黏度和固含量。其红外谱如图1所示,各项指标如表3所示。
表1二聚酸的液相分析结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维凯化学品有限公司;上海乘鹰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维凯化学品有限公司;上海乘鹰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08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