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80632.7 | 申请日: | 2011-06-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8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耕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N2/16 | 分类号: | B60N2/16;B60N2/18;B60N2/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改变搭载在车辆上的座椅的姿态的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公知以下技术,当乘员下车时使车辆用座椅自动地后退从而扩展下车空间、并扩展下次上车时的上车空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种技术中包括:在乘员下车以后操作操作件(点火开关、一键起动按钮等),由此,使后退了的座椅自动地移动至前方的驾驶位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859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通常,点火开关等的操作件配置在座椅的前方,但在如上述现有技术那样在下车时使座椅自动地后退的情况下,在上车后,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员距操作件的距离变长。因此,存在对乘员来说难以进行操作件的操作的情况。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情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即使在下车时使座椅自动地后退的情况下,也能够在上车后使落座于座椅上的乘员与位于前方的操作件之间的距离缩短,以便乘员能够容易地进行操作件的操作。
作为上述课题的解决手段,在技术方案1的发明中,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车辆用座椅具有坐垫(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坐垫6)和座椅靠背(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座椅靠背7)且接近车辆的乘降口(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乘降口2)地设置,车辆用座椅的控制装置使车辆用座椅(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车辆用座椅1)在乘员下车时向后方移动,在乘员上车时,根据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前方的车辆仪器上设置的操作件(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点火开关5)的操作,使所述车辆用座椅向前方移动,其特征在于,具有高度调节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ECU17),在从乘员下车时到上车时的期间内,该高度调节部使所述坐垫的后部成为向上方抬起的状态、或使所述坐垫的前部成为向下方下降的状态。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部,在乘员下车时,使所述坐垫的后部成为向上方抬起的状态、或使所述坐垫的前部成为向下方下降的状态,并将该状态维持至下一次的乘员上车时。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部将所述坐垫的前部调节至比所述坐垫的后部低的高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在从下车时到上车时的期间内,通过调节坐垫的高度,即使在乘员下车时使车辆用座椅后退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从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到操作件的距离拉近,因此,能够使上车时的操作件的操作容易。
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通过在下车时调节坐垫的高度,由此乘员能够容易地下车。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能够更可靠地拉近从乘员到操作件的距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被控制的车辆用座椅周边的结构的图。
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乘员下车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的乘员上车时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控制装置的乘员下车时的处理前的车辆用座椅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通过控制装置的乘员下车时的处理进行控制的车辆用座椅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通过控制装置的乘员下车时的处理进行控制的车辆用座椅的状态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车辆用座椅
2乘降口
5点火开关(操作件)
6坐垫
7座椅靠背
17ECU(控制装置、高度调节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被控制的车辆用座椅1及其周边结构的图。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的朝向,只要没有特殊记载,便与车辆的朝向相同。
车辆用座椅1接近设在车辆上的乘员的乘降口2设置。在车辆用座椅1的前方设有仪表板3,在仪表板3处设有方向盘4。在仪表板3处,在方向盘4的附近,设有按压式的点火开关5。通过点火开关5的操作起动发动机。
车辆用座椅1具有:供乘员落座的坐垫6;从背后对落座于坐垫6上的乘员的上身进行支承的座椅靠背7。坐垫6安装在设在车身底板8上的座椅滑动装置9上。座椅滑动装置9具有:沿车身底板8的面方向配置并支承坐垫6的滑动件10;使滑动件10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前后方向调节电机11。根据前后方向调节电机11的驱动,车辆用座椅1前后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06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固定轴液体电磁搅拌混合槽
- 下一篇:一种自动破除真空滤油机真空系统的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