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结构混合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79977.0 | 申请日: | 201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47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吕阳成;骆广生;刘振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F5/00 | 分类号: | B01F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童晓琳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结构 混合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流体微混合技术和设备,可将其用于不同流体间的混合或反应过程。特别涉及一种微结构混合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化学反应釜或混合器,主要采用搅拌的方式混合,这种混合方式虽然原理简单,但因为设备内的混合尺度在毫米级甚至更大的尺度,所以存在混合效率低下,混合过程能耗大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塔式、管式等反应器或混合器,虽然相对全混釜来说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因为它们和搅拌式设备同样处于毫米级混合尺度的范围,所以同样具有混合效率低下的问题。同时因为这些设备采用经验放大的方式,所以存在放大周期长、实现困难等问题。反应器的作用归根结底就是要提供良好的混合环境,而对于混合器来说则更是需要做到使物料快速、高效的混合。混合问题解决不好、或者混合效率低下就会导致反应周期长,单位体积反应器处理量低,反应过程不易控制的问题,对于伴有副反应的反应过程混合效率低更会导致反应器的选择性低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工设备正在不断向着高效、节能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化工设备的微结构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趋势。近几年来在微加工、微测试技术的不断促进下,关于微尺度下混合、换热等方面的技术和科学发展极为迅速。众多的带有微结构的化工器件相继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搅拌式的混合模式。在微结构的作用下,带有微结构的化工设备把设备内的混合尺度降到了微米尺度,取代了传统反应器和混合器内的毫米级以上的混合尺度,利用微米尺度下的更短传递距离,更大的传质面积有效的强化了传热、传质过程,微结构化工设备的混合效率要远高于传统化工设备。目前人们研究和提出的微结构化工设备一般是以微孔分散为基础的,采用微孔阵列的方式对设备进行放大设计。由于微孔结构在各个方向上的尺寸都在亚毫米至微米量级,被处理体系中的微粒很容易造成其部分或全部阻塞。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流体通过该微孔的速度就会急剧减小,从而使进一步的阻塞更容易发生。因此,微孔结构混合器对物料洁净度的要求往往很高,这限制它的推广和使用。采用与微孔不同的微结构,发展在操作上更可靠的新型高效混合器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化工装备领域,提出了一种可以使均相或非均相流体快速混合的新型微结构混合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结构混合器,该微结构混合器由第一接口板、第一流体分布板、流体混合板和第二接口板依次堆叠而成;可采用压力紧固或者焊接的方法使上述四块板材构成一个整体;其中,
第一接口板上设有第一流体入口管和第一流体缓冲室;
第一流体分布板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槽;
流体混合板上设有至少一个通槽;
第二接口板上设有第二流体入口管、第二流体缓冲室、混合流体缓冲室和混合流体出口管;
第一流体分布板上所设的通槽数量大于1个时,所设的通槽为平行通槽,流体混合板上所设的通槽数量大于1个时,所设的通槽为平行通槽。
第一流体分布板上所设的通槽与第一流体缓冲室相连通。
流体混合板上所设的通槽与第一流体分布板上所设的通槽具有相互连通的微槽型接触面。
第二流体缓冲室与流体混合板上所设的通槽一端相连通,混合流体缓冲室与流体混合板上所设的通槽另一端相连通。
在微结构混合内,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在第一流体分布板和流体混合板相互连通的微槽型接触面上撞击实现快速混合或微分散。
第一流体分布板上所设的通槽与流体混合板上所设的通槽不平行,一般可选择其相互垂直,以使得流体混合板上所设的通槽与第一流体分布板上所设的通槽具有相互连通的微槽型接触面。
所述的第一流体分布板上通槽的数量可为1至20个,每个通槽的宽度为0.4-2mm,长宽比为1-1000。
所述的流体混合板上通槽的数量可为1至20个,每个通槽的宽度为1-10mm,深度0.3-3mm。
该微结构混合器在原理上的特点是:
1.待混合流体的接触面为微槽型,其在一个维度上的尺寸控制在亚毫米至微米级,从而保证了接近微孔结构的混合性能;在另一维度上的尺寸可以增大至厘米级,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微孔易堵的问题。
2.采用堆叠式设计,第一流体分布板和混合流体板可以独立更换,从而灵活地适应在同处理量和操作条件的要求。
3.相对于微孔、微槽结构的处理量要大得多,在工程放大时设备的加工难度和成本都要低得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99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