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联合制碱法中二氧化碳的脱除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78099.0 | 申请日: | 201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512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志广;漯河鑫宇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D7/18 | 分类号: | C01D7/18;C01C1/16;B01D53/78;B01D53/62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刘建芳 |
地址: | 4624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合 制碱法中 二氧化碳 脱除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联合制碱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联合制碱法中二氧化碳的脱除工艺。
背景技术
常规联合制碱法二氧化碳脱除使用分离氯化铵的母液吸氨后的氨母液作为脱碳液,脱碳液的温度为28~40℃,为保证脱碳塔能够正常进行脱除二氧化碳的反应,需要在脱碳塔内部或外部设置冷却器,脱碳塔内的脱碳液与内部或外部设置的冷却器换热被冷却,反应生成物碳酸氢钠受换热时较大的温差影响易在脱碳塔和冷却器表面加速析出、沉积,造成脱碳塔和冷却器结疤、堵塞,运行周期短,从而导致二氧化碳的脱除率低,且给长周期平稳运行带来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联合制碱法中二氧化碳的脱除工艺,以克服常规联合制碱法二氧化碳脱除工艺中脱碳塔结疤、堵塞、作业周期短,二氧化碳利用率低等弊端。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联合制碱法中二氧化碳的脱除工艺,将脱碳塔出塔液分离固体碳酸氢钠后的母液分为两部分A1和A2,A1吸氨后进入混合器;出氯化铵工序的分离氯化铵后的母液B吸热、吸氨后除去钙镁离子杂质,之后与A1混合;混合液冷却后进入脱碳塔脱除二氧化碳。
混合器中吸氨后的A1与B的体积比为0.6~1.6:1。
混合液冷却至18~24℃。
A2吸氨后去氯化铵生产工序。
A2去氯化铵生产工序后与吸氨前的B换热。
脱碳塔的出塔液分离出的固体碳酸氢钠进入碳酸钠生产工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联合制碱法中工业气体中二氧化碳的脱除工艺,具体如下:出氯化铵工序的分离氯化铵后的母液(记作B)加热后(温度为26~32℃)进入吸氨器吸氨,吸氨后的母液(温度为36~44℃)进入澄清桶分离其中携带的钙镁离子杂质,分离杂质后进入混合器;分离脱碳塔出塔液中固体碳酸氢钠后的母液(温度34~44℃)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记作A1)进入吸氨器吸氨,吸氨后进入混合器;A1与B按体积比0.6~1.6:1混合,混合后的液体为脱碳液(温度为35~44℃),脱碳液与冷却装置换热被冷却,冷却后的脱碳液温度为18~24℃,进入脱碳塔脱除工业气体中的二氧化碳。没有参与混合的第二部分母液(记作A2)去吸氨器吸氨,吸氨后(温度为48~54℃)进入氯化铵生产工序。A2进入氯化铵生产工序后与出氯化铵工序的分离氯化铵后的母液B(温度15~18℃)换热,其中进入氯化铵生产工序后的A2被冷却,母液B被加热(26~32℃)。脱碳塔的出塔液进入滤碱机分离固体碳酸氢钠,碳酸氢钠进入碳酸钠生产工序。
本工艺中脱除等量二氧化碳的脱碳液体积:常规联合制碱法脱除等量二氧化碳的脱碳液体积为1.6~2.6:1。
工艺中吸氨的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要脱除的二氧化碳的量进行调整。
本发明通过增大脱除等量二氧化碳的脱碳液的体积、降低脱碳液的温度,从而减少进入脱碳塔的脱碳液的显热,脱碳塔内的脱碳液从入塔到出塔的整个反应过程不需采用冷却方式换热,因此可避免因换热造成较大的温差而导致的反应生成物碳酸氢钠在脱碳塔和冷却器表面沉积,从而保证脱碳塔在不设置内置或外置冷却器的情况下能够正常进行脱除二氧化碳的反应。
采用本发明脱除二氧化碳的工艺,脱碳塔在不设置内置或外置冷却器的情况下能够正常进行脱除二氧化碳的反应。由于脱碳塔不结疤、堵塞,因此脱碳塔能够长周期平稳运行,作业周期达60天以上。二氧化碳的吸收效果好,利用率可达到99.6%以上,且后续可用于碳酸钠的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志广;漯河鑫宇化工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张志广;漯河鑫宇化工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809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