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烧烫伤创面处理喷雾剂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77774.8 | 申请日: | 2011-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8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守营;李宏干;李俊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俊刚 |
| 主分类号: | A61K36/756 | 分类号: | A61K36/756;A61K9/12;A61P17/02;A61K35/64;A61K31/701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5247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烫伤 创面 处理 喷雾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外用中药喷雾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烧烫伤创面应急处理的喷雾剂,即刻止痛、防止创面的恶化感染,对于Ⅰ度烧伤、烫伤具有迅速治疗的效果。
背景技术
烧伤、烫伤后,很多人在伤口上涂抹紫药水、红汞、龙胆紫等,这些对伤口反而有害。在烧烫伤创面涂有颜色的药物会影响医生对烧伤深度的判断,烧伤深度的判断是医生制订治疗计划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再者,民间有许多用于烧伤或烫伤后的创面处理的″土方法″,比如创面外涂獾油,草木灰,甚至是某些中药制剂。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民间的处理方法往往会造成创面感染,加重创面损伤,因而是不可取的。正确涂抹药物有:红花油、凡士林、湿润烧伤膏等可有效减少创面疼痛,也有一定保护创面的作用。目前医学界的共识为:只有在湿润的条件才能有利于宿主吞噬细胞发挥作用,促进炎症消退,防止感染。同时湿性的环境也能防止神经末梢的外露和死亡,减轻伤口疼痛,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溶解和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给创面愈合提供一个理想的环境,从而促进创面愈合。
王来义的申请专利号CN200510038222.3公开了“一种烧烫伤早期处理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它主要以黄芩、栀子、川芎、黄芪、当归、三七、赤芍、花椒、芒硝、生姜、冰片为原料药,按一定重量配比制备成液剂,烧伤后立即在创面上涂用,能即刻止痛,红肿消失,可控制水泡形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解热止痛、抑菌抗炎、消肿敛肌、溶解血栓、延长凝血时间的功效的烧烫伤创面处理喷雾剂,用于烧伤、烫伤创面处理,即刻止痛、防止创面的恶化感染,对于Ⅰ度烧伤、烫伤具有迅速治疗的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烧烫伤创面处理喷雾剂的原料药材及其重量组份的用量是经过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组份用量在该范围内都具有较好的效果:蚯蚓(鲜)120-260份、冰片5-15份、白糖300-550份、黄连20-40份、黄柏20-40份、川军20-40份。
优选为:蚯蚓(鲜)200份、冰片10份、白糖500份、黄连30份、黄柏30份、川军30份。
制备方法:步骤1、将所述重量份的蚯蚓(鲜)洗净切碎加入白糖,密闭后化成浆液过滤去渣;步骤2、将黄连、黄柏、川军水煎,取浓缩液80-120重量份,加入冰片过滤;步骤3、将步骤1、2所获混合溶液制成雾化剂使用。
适应症:Ⅰ度、Ⅱ度、烧伤、烫伤的创面处理
使用方法:直接喷患处;有水泡、剪去水泡再将喷雾剂喷患处。
为达到解热止痛、抑菌抗炎、消肿敛肌、溶解血栓、延长凝血时间的功效,本发明选择:蚯蚓、冰片、白糖、黄连、黄柏、川军、进行组合的,将这些药物组合,使得各药物功效产生协同作用,从而能够有效用于烧伤、烫伤伤创面的应急处理。本发明选取的原料中药材中,其功效和药理作用分别是:
蚯蚓:中药称地龙,地龙性寒味咸。其味咸,性寒。功能为清热、镇痉、止喘、利尿。主治高热狂躁、惊风抽搐、头痛目赤、喘息痰热、中风、半身不遂等病证。中医治疗前列腺等湿热下注泌尿感染等病中的常用中药,该方是民间古方。地龙提供取液有良好的定咳平喘的作用。蚯蚓的成分比较复杂.各种蚯蚓均含蚯蚓解热碱、蚯蚓素、蚯蚓毒素、6-羟基嘌呤(Hypoxanthine)、琥珀酸及L(+)谷氨酸等.蚯蚓亦含黄嘌呤、腺嘌呤(Adenine)、鸟嘌呤(Guanine)、胆碱、胍(Guanidine)。尚含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等.地龙提取液在体外有很好的抗凝作用,能使血液的凝血时间,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均显著延长,并呈明显量效关系;能降低血液黏度,抑制血栓形成。其抗凝机制是,其对凝血酶-纤维蛋白原反应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地龙尚有促纤溶作用,能使已形成的血栓溶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俊刚,未经李俊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77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