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索拉非尼在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的早期脑损伤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75245.4 | 申请日: | 2011-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3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中;陈罡;张健;周岱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K31/44 | 分类号: | A61K31/44;A61P9/00;A61P35/00;A61P9/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0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索拉非尼 治疗 蛛网膜 出血 发生 早期 脑损伤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新用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索拉非尼在治疗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应用。
背景技术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年发病率约6~16/100 000人,约占脑卒中总发病率的6~8%,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SAH的主要原因。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脑损伤(earlybrain injury,EBI)可能是引起SAH患者不良预后的首要原因,对EBI机制的探讨或许是未来SAH研究的主要方向。所谓EBI是指SAH后72hr以内整个脑组织发生的直接损伤,包括脑组织细胞死亡,血脑屏障的破坏,脑水肿,急性CVS,微血管功能障碍等等。目前关于EBI的研究尚不多,其具体病理机制尚待阐明。深入研究SAH后EBI的发病机制,寻找合适的治疗途径,可能对改善SAH患者的整体预后有积极的意义。本发明因此而来。
索拉非尼(Sorafenib,BAY-43-9006),分子式为C21H16ClF3N4O3,分子量为464.8294,化学名为4-[4-[3-[4-Chloro-3-(trifluoromethyl)phenyl]-ureido]phenoxy]-N-methylpyridine-2-carboxamide,CAS No.为284461-73-0,其结构如式(I)所示,
是拜耳公司开发的一种多靶向性的治疗肿瘤的口服药物。其用于治疗对标准疗法没有响应或不能耐受之胃肠道基质肿瘤和转移性肾细胞癌。能选择性地靶向某些蛋白的受体,后者被认为在肿瘤生长过程中起着一种分子开关样的作用。
索拉非尼是一种多激酶抑制剂。临床前研究显示,索拉非尼能同时抑制多种存在于细胞内和细胞表面的激酶,包括RAF激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KIT和FLT-3。由此可见,索拉非尼具有双重抗肿瘤效应,一方面,它可以通过抑制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直接抑制肿瘤生长;另一方面,它又可通过抑制VEGFR和PDGFR而阻断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与口服溶液相比,索拉非尼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8%~49%;高脂饮食可使索拉非尼生物利用度降低29%。索拉非尼达峰时间约为3小时,平均消除半衰期约为25~48小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5%。索拉非尼主要通过肝脏代谢酶CYP3A4进行氧化代谢,以及通过UGT1A9进行葡萄糖苷酸化代谢。目前已知索拉非尼有8种代谢产物,其中5种可在索拉非尼达到稳态后的患者血浆中检测到。索拉非尼主要以原形物(占总剂量51%)和代谢物方式随粪便排泄,有部分葡萄糖苷酸化代谢产物(占总剂量19%)随尿液排泄。
目前临床上对于动脉瘤性SAH后EBI缺乏相应的临床治疗手段,而现阶段亟需一种能有效缓解动脉瘤性SAH后EBI的药物能够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本发明因此而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索拉非尼在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新用途,揭示了一种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新治疗途径。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这些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式(I)的索拉非尼
在制备用于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的早期脑损伤的药物组合物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早期脑损伤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发生的早期脑损伤。
优选的,所述早期脑损伤为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
优选的,所述药物组合物包含药学上有效量的索拉非尼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本发明中,索拉非尼不限于该药物本身,还可以是其可药用的盐,索拉非尼的衍生物或如WO2000041698专利申请中所披露的各种索拉非尼的类似物;同时,本发明应用中还可以将索拉非尼替换为多靶点激酶抑制剂的其他药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52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给药和分配装置
- 下一篇:具有亲水涂层的高尔夫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