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富氢水生成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75091.9 | 申请日: | 2011-06-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9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张会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会艳 |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C02F1/68;A23L2/4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刘冬梅 |
| 地址: | 10110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水生 成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富氢水生成方法,生成的富氢水被饮用或涂抹于皮肤或浸泡在其中,对除去体内或体表的活性氧有效。
背景技术
近几年,医学界和保健界对各种疾病包括癌症的成因,以及引起亚健康和衰老的元凶,进行了很多探索,活性氧是致病和衰老之源的学说日渐成熟。同时,医学界也提出,含氢较多的水能高效、安全、无毒副作用地对抗活性氧。
使水含有较多的氢,向水中充入氢气是一个办法,但由于氢气在水中溶解度低容易逸出,富氢水无法保存,而且日常生活中也无法便捷地获取氢气源;电解也可使水中含有氢气,但电解水需要较为复杂的装置,且不便于随身携带。当水中物质较为复杂时,电解也可能产生一些对人体不利的副产物。
化学知识告诉我们,金属镁在常温下能够与水反应,但反应缓慢。如果加入铁,由于铁的催化作用,镁与水的反应会加速。而且镁和铁都是人体必须的元素,适宜的摄入量时对人体无毒无害。
我们知道,镁在人的生命和健康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哺乳动物和人类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男性每天约需镁350毫克,成年女性约为300毫克,孕妇以及哺乳期女性约为450毫克。因此,镁对人类来说既非常熟悉,又非常有用,是极其安全的金属。
对于人体,铁也是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在十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中铁无论在重要性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居首位。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全身含有3g多铁,相当于一颗小铁钉的质量。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就是铁的配合物,它具有固定氧和输送氧的功能。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症。
发明内容
利用电解的方式生成富氢水,必须使用较为复杂的装置,一方面价格昂贵,另一方面无法随时随地制备富氢水。另外,当水中存在某些物质时,电解可能产生对人体有害的副产物。
单纯使用镁与水或饮料反应,能在常温下将水或饮料变成富氢水,但镁与水的反应缓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常温下镁与水反应缓慢的问题,在常温下制备富含氢气的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效富氢水生成方法,该方法是使水或饮料与镁、铁的混合物或烧结体在常温下反应生成氢气,使水或饮料变成含氢丰富的水或饮料,可以将镁、铁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物,或者烧结在一起形成烧结体,镁∶铁(质量比)为99%~95%∶1%~5%,优选为98%~95%∶2%~5%。
镁和铁的来源不限于纯镁或纯铁,包括含有镁或铁的矿石或其他混合物,优选纯度在99.0%以上的镁和铁。镁、铁如果是混合物的形式则形状可以是粉末也可以是颗粒,镁、铁如果是烧结体的形式则形状为颗粒。
在本发明的富氢水生成方法中,将上述混合物或烧结体放入能渗入或盛放水或饮料的容器中,这样的容器可以由带有微孔或者水或饮料可以渗入的材料形成,例如锈钢、陶、瓷、塑料等。微孔或者水或饮料能够渗入是通过在外壳材料上打孔或预留水或饮料等液体的导入、导出口来实现。
在本发明的富氢水生成方法中,使水或饮料在容器中与上述混合物或烧结体进行反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富含氢气的水,常温是指0~55℃。
水与镁按照如下反应方程式进行反应:
Mg+2H2O=Mg(OH)2+2H=Mg(OH)2+H2。本发明利用催化原理,也就是铁、镁一起放入水中,在镁与水反应的过程中,铁起到催化作用,使镁与水的反应速度增强,产生更多的氢气,从而高效、简单地将水或饮料变为富含氢气的水或饮料。
尽管镁与水反应生成氢气的同时还生成氢氧化镁,但该氢氧化镁并不会覆盖在经处理的镁颗粒上从而影响镁颗粒进一步与水反应,而是沉积在盛装镁颗粒的发生器的底部,完全可以通过使用一段时间后的清洗而简便地除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本发明高效富氢水生成方法的富氢水发生器的截面图。
图2是装有实施本发明高效富氢水生成方法的富氢水发生器的容器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镁
2铁
3容器
4水或饮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选取纯度为99.5%,中位径为1.18mm的镁颗粒99克,以及纯度为99.0%,中位径为1.00mm的铁颗粒1克,搅拌均匀形成混合物,置于图2所示的容器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会艳,未经张会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509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