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70837.7 | 申请日: | 201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48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形川晃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郭定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包括多种单元间隙(cell gap)的多间隙结构的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液晶TV以及等离子显示面板(PDP)为代表的平板显示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且大部分移动显示器是液晶显示器,因此在移动显示中期望有精确的颜色再现性。
典型的液晶显示器具有在包括像素电极、其上的TFT(薄膜晶体管)等的基板(TFT基板)与包括面向(facing)电极、其上的滤色器等的基板(面向基板)之间夹入(密封)液晶层的配置。滤色器被分为多个颜色分段,且分别对于与红色(R)、绿色(G)以及蓝色(B)相对应的像素提供颜色分段。因此,与R相对应的像素、与G相对应的像素以及与B相对应的像素分别显示红色、绿色以及蓝色,以便在整个液晶显示器上实现颜色显示。
众所周知,这种液晶显示器的视角特征主要取决于在其间具有液晶层的基板之间的间隙(液晶单元的单元间隙)。更具体地,当通过液晶层的光(显示光)的透射率是最大值时,液晶层的有效厚度(延迟;形成液晶层的液晶复合物的单元间隙d×折射率各向异性Δn)取决于通过液晶层的光的波长而改变。因此,通过上述R、G以及B像素的显示光的透射率相互不同。
因此,通过允许滤色器取决于显示光的波长(分别与R、G以及B像素相对应)而具有不同的厚度,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H7-159770中公开了具有包含多种单元间隙值的多间隙结构的液晶显示器。在具有多间隙结构的液晶显示器中,例如,分别为R、G以及B像素提供不同的单元间隙值。因此,在具有多间隙结构的液晶显示器中,与具有现有技术的典型结构(单元间隙值为各个颜色的像素公共的结构)的液晶显示器相比,使显示光的透射率得以增加,从而实现高亮度。
发明内容
在液晶显示器中,为了防止由低液晶响应速度所导致的问题以改进运动画面特征,已经提出了各种技术。技术之一是例如过驱动(overdrive)处理(例如,参考日本已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H8-8671以及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No.2005-208600)。过驱动处理是根据当前帧时段中的画面信号与前一帧时段中的画面信号之间的亮度等级(gradation)差(亮度等级过渡(transition)状态)改变当前帧时段中的画面信号的亮度等级的处理。通过过驱动处理,校正显示驱动时施加到像素上的电压(驱动电压)(液晶的光学响应波形的上升沿变得更陡),相应地使液晶响应速度得以改进。
因此,可以认为在具有上述多间隙结构的液晶显示器中采用这种过驱动处理时,除了改进高亮度特征以及显示图像质量之外,还改进了运动画面特征。
但是,当在具有多间隙结构的液晶显示器中采用过驱动处理时,出现以下问题。当改变单元间隙值时,相应地改变了液晶响应速度;因此,与各个颜色相对应的像素(例如,R、G以及B像素)中的液晶响应速度相互不同。结果,在整个液晶显示器中,发生着色现象(颜色从画面信号指定的色度点转移的现象)。
为了减少(或者防止)由多间隙结构导致的着色现象,考虑使用与各个颜色(具有不同单元间隙值的各个像素)相对应的不同LUT(查找表)的技术。但是,当使用该技术时,LUT的种数增加,导致例如存储器容量增加,从而使成本增加。
如上所述,在具有多间隙结构的液晶显示器中,难以不增加成本地减少由过驱动处理所导致的着色现象;因此,期望解决该问题的技术。
期望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以低成本使显示图像质量改进,同时使用多间隙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液晶显示器,包括:光源部件;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与多个颜色相对应的像素以及通过调制从光源部件施加的光来显示画面;过驱动处理部件,对输入画面信号执行预定过驱动处理;增益校正部件,对已过驱动处理的画面信号执行预定增益校正;以及驱动部件,基于已增益校正的画面信号而对液晶显示面板中的像素执行显示驱动。上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一对基板以及布置在该对基板之间的液晶单元,该液晶单元形成像素。为液晶单元的单元间隙提供与像素的各个颜色相对应的多个值。上述过驱动处理部件根据输入画面信号的亮度等级过渡状态对各个颜色的像素执行公共的过驱动处理,而上述增益校正部件根据输入画面信号的亮度等级过渡状态执行与单元间隙的各个值相对应的不同的增益校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08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