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双调制器并联结构的ROF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67233.7 | 申请日: | 2011-06-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71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 发明(设计)人: | 高嵩;裴丽;宁提纲;祁春慧;赵瑞峰;李卓轩;刘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B10/12 | 分类号: | H04B10/12;G02F1/35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调制器 并联 结构 rof 系统 | ||
1.一种基于双调制器并联结构的ROF系统,其特征在于:
该ROF系统包括第一、第二激光器(10、11),3dB耦合器(20),正弦信号发生器(21),第一、第二双极马赫-曾德尔调制器(30、31),第一至第五光电探测器(40、41、42、43、44),掺饵光纤放大器(22),第一、第二光纤布拉格光栅(60、61),第一、第二环形器(50、51),第一、第二单模光纤(70、71),发射天线(23),接收天线(28),第一、第二混频器(80、81),光电强度调制器(24),解调器(25),第一、第二相移器(26、27),第一、第二低通滤波器(90、91);所述各部分的连接为:
第一激光器(10)的输出端连接3dB耦合器(20)的输入端,3dB耦合器(2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第一双极马赫-曾德尔调制器(30)的输入端,3dB耦合器(20)的第二输出端连接第二双极马赫-曾德尔调制器(31)的输入端;
正弦信号发生器(21)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一双极马赫-曾德尔调制器(30)的上臂和第一相移器(26)的输入端;第一相移器(26)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双极马赫-曾德尔调制器(30)的下臂;第一双极马赫-曾德尔调制器(30)的输出端连接第一光电探测器(40)的输入端;第一光电探测器(40)的输出端分别连接第二双极马赫-曾德尔调制器(31)的上臂和第二相移器(27)的输入端;第二相移器(27)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双极马赫-曾德尔调制器(31)的下臂;
第二双极马赫-曾德尔调制器(31)的输出端连接掺饵光纤放大器(22)的输入端,掺饵光纤放大器(2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环形器(50)的第一端口,第一环形器(50)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光纤布拉格光栅(60)的反射端,第一环形器(50)的第三端口连接第二光电探测器(41)的输入端;第二光电探测器(4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混频器(80)的第一输入端;
第一光纤布拉格光栅(60)的透射端连接第一单模光纤(70)的一端,第一单模光纤(70)的另一端连接第二环形器(51)的第一端口,第二环形器(51)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二光纤布拉格光栅(61)的反射端,第二环形器(51)的第三端口连接第三光电探测器(42)的输入端;第三光电探测器(42)的输出端连接第二混频器(81)的第一输入端;
第二光纤布拉格光栅(61)的透射端连接第四光电探测器(43)的输入端,第四光电探测器(43)的输出端连接发射天线(23),接收天线(28)连接第二混频器(81)的第二输入端;第二混频器(8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低通滤波器(90)的输入端,第一低通滤波器(90)的输出端连接光电强度调制器(24)的电输入端;第二激光器(11)的输出端连接光电强度调制器(24)的光输入端;光电强度调制器(24)的输出端连接第二单模光纤(71)的一端,第二单模光纤(71)的另一端连接第五光电探测器(44)的输入端;第五光电探测器(44)的输出端连接第一混频器(80)的第二输入端;第一混频器(80)的输出端连接解调器(25)的输入端,解调器(25)的输出端连接第二低通滤波器(91)的输入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调制器并联结构的ROF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正弦波信号发生器(21)输出信号的频率为1GHz~30GHz,第二光电探测器(41)输出频率为4GHz~120GHz的毫米波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调制器并联结构的ROF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一光纤布拉格光栅(60)的中心波长为第一激光器(10)的输出波长,3dB带宽为正弦信号发生器(21)输出信号频率fRF的两倍,反射率为5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调制器并联结构的ROF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第二光纤布拉格光栅(61)的中心波长为第一激光器(10)的输出波长,3dB带宽为正弦信号发生器(21)输出信号频率fRF的两倍,反射率为1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723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移动自组网门限密钥分发方法
- 下一篇:地质灾害远程监测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