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积钴生产过程中氯气酸雾的吸收装置及吸收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65347.8 | 申请日: | 2011-06-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01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梁永顺;杜志君;郭少敏;蔡世德;吴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新玮镍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5C1/08 | 分类号: | C25C1/08;C25C7/00;B01D53/18 |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卢海洋 |
| 地址: | 2261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积钴 生产过程 氯气 吸收 装置 方法 | ||
1.一种电积钴生产过程中氯气酸雾的吸收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放置有阴极和阳极的电积槽、阳极集气箱、稀氯化钴回收罐、射流式吸收装置I、射流式吸收装置Ⅱ、串相连接的吸收塔I和吸收塔Ⅱ、吸收液冷却器以及引风机,所述稀氯化钴回收罐的上方通过管道与射流式吸收装置Ⅱ的混合室进气口相连接,所述射流式吸收装置Ⅱ的混合室液体进口通过吸收液冷却器与离心式输液泵相连接,所述阳极集气箱的气体出口通过脱氯柱与射流式吸收装置I的混合室进气口相连接,所述射流式吸收装置I的混合室液体进口通过吸收液冷却器与离心式输液泵相连接,所述引风机设置于吸收塔Ⅱ的后方。
2.一种电积钴生产过程中氯气酸雾的吸收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1)前期准备阶段
将进液管道与氯化钴配料罐、离心式输液泵、氯化钴溶液加热器进行连接,组成电积钴的生产装置;
(2)将阴、阳极放置在电积槽中,极间距为80mm,将氯化钴溶液由氯化钴溶液加热器加热到55℃后,送入电积槽;
(3)开动射流式吸收装置、引风机以及各离心式输液泵,待工艺参数稳定后,通入电流,调节电压至2.8V-3.0V,电流密度220A/m2,氯化钴溶液在阴极上钴离子得到电子被还原,生成了金属钴,阳极上Cl-1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氯气,产生的氯气酸雾在阳极的周围以气泡的形式不断地逸出液面,并被收集到阳极集气箱内;
(4)将阳极集气箱中的气体出口通过脱氯柱与射流式吸收装置I连接,将吸收塔I和Ⅱ底部碱液室内的碱液通过吸收液冷却器冷却到温度低于40℃后,再用离心式输液泵将其输送到射流式吸收装置I的液体进口,当碱液流经射流式吸收装置I内的拉瓦尔喷嘴时,碱液产生高速,射流式吸收装置I的混合室内形成负压,这时阳极集气箱内的氯气酸雾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流到脱氯柱中,将夹带的液体分离出后,氯气酸雾则从射流式吸收装置I混合室进气口吸入到混合室内,并控制射流式吸收装置I混合室进气口的真空度达到-0.090MPa以上,氯气与碱液混合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次氯酸钠漂液回流到吸收塔的碱液室,这样周而复始,直至吸收塔底部的碱液反应消耗完毕后,将漂液泵入漂液贮罐内,吸收塔I和Ⅱ内再补充新的碱液;
(5)经过电积反应后的稀氯化钴溶液连续地流出,流入稀氯化钴回收罐,由于有部分氯气已经溶解在氯化钴溶液中,将稀氯化钴回收罐的上方用管道与射流式吸收装置Ⅱ的混合室进气口相连接,将吸收塔I和Ⅱ底部碱液室内的碱液通过吸收液冷却器冷却到温度低于40℃后,再用离心式输液泵将其输送到射流式吸收装置Ⅱ的液体进口,当碱液流经射流式吸收装置Ⅱ内的拉瓦尔喷嘴时,碱液产生高速,射流式吸收装置Ⅱ的混合室内形成负压,这时稀氯化钴中的氯气酸雾气体在负压的作用下,流到脱氯柱中,将夹带的液体分离出后,氯气酸雾则从射流式吸收装置Ⅱ内的混合室进气口吸入到混合室内,并控制射流式吸收装置Ⅱ混合室进气口的真空度达到-0.090MPa以上,氯气与碱液混合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次氯酸钠漂液回流到吸收塔的碱液室,这样周而复始,直至吸收塔底部的碱液反应消耗完毕后,将漂液泵入漂液贮罐内,吸收塔I和Ⅱ内再补充新的碱液,经过射流式吸收装置I和Ⅱ,氯气的吸收率大于95%,余下的没有吸收的氯气酸雾或吸收后又被部分解吸的氯气再经一串联的吸收塔I和Ⅱ再次吸收,尾气由引风机排出,最终氯气吸收率可达到99.5%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新玮镍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新玮镍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534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后区曲线牵伸的摇架
- 下一篇:一种减磨耐热铸铁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