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亚临界流体动态萃取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63528.7 | 申请日: | 2011-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8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冯志豪;金波;朱力;朱迪;黄卫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浩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1/02 | 分类号: | B01D1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周端仪 |
地址: | 510641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临界 流体 动态 萃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分离、传质交换领域,是一种利用亚临界流体动态萃取技术应用在化工分离、提纯、精制方面的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数的油脂及天然产物的分离提纯都采用溶剂法萃取,由于他的运作成本低而广泛应用。近年来也有专家提出用亚临界来萃取,这技术在产品的质量和效率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如发明专利CN 101642632A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的亚临界流体萃取装置与方法:该发明的方法为,装置由控制系统部分和浸出系统部分构成,其中浸出系统部分由萃取罐、蒸发罐、缓冲罐、冷凝器、溶解罐、超声发生装置、真空泵、阻火器、压缩机、热水泵、热水箱构成:所述控制系统部分包括浸出温度控制、浸出时间控制、浸出次数控制、料溶比控制、脱溶温度调节控制、脱溶压力反馈控制、装置的电器控制、以及超温超压合泄漏报警。该发明专利采取了亚临界技术从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已经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但该发明只是在原来的工艺上以亚临界流体替代溶剂进行萃取分离,由于仍然采用搅拌浸泡方式萃取,萃取效果有待提高,而且没有改变原溶解萃取的间歇操作功能,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亚临界流体动态萃取的装置,其能解决了溶剂萃取和亚临界萃取方法的间歇操作,实现连续循环动态的亚临界流体动态萃取。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利用亚临界流体动态萃取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装待萃取物料且通过亚临界溶媒对待萃取物料进行溶解的萃取釜;将目标物与溶媒分离的分离釜;把分离釜蒸发出来的溶媒冷凝下来的冷凝器;将冷凝下来的溶媒进行暂存的储存罐;维持整个系统动态平衡的动力及对溶媒进行加压的加压泵;对冷凝下来的溶媒进行加热使溶媒再次变为亚临界状态的加热器;上述萃取釜、分离釜、冷凝器、储存罐、加压泵、加热器依次连接并形成一个回路,在萃取过程中溶媒在回路中不断循环流动。
所述的萃取釜为1个或2个以上并或串联,所述的分离釜可以为1个或2个以上串联。
所述的萃取釜的溶媒输入口位于底部,输出口位于上部。
所述的分离釜的上半部设有填料滤层,下半部为空腔,溶媒输入口位于下半部,输出口位于上半部。
所述的填料滤层选自不锈钢丝网填料、不锈钢θ环、陶瓷或共轭环。
所述的萃取釜、分离釜、储存罐上分别设置有压力表。
所述的萃取釜设有夹套加热结构。
本发明是一种很有效的新型动态萃取装置,由于在每个时间点上进入萃取釜里的溶媒都是纯度最高的,因此在萃取过程的溶媒与被萃取物浓度差最大,传质交换系数能够达到最大值,所以效率非常高。本发明在同等的萃取釜容积下的物料处理量大于其他的萃取装置,溶媒循环使用,整个过程在常温、低压下进行,安全可靠,而且在同样的处理量的情况下设备投资省,经济效益高。本发明特别适用在天然植物的分离提纯和精制,由于效率非常高,在低附加值的产物中能代替传统的溶剂萃取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装置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萃取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分离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现上述利用亚临界流体动态萃取方法的装置系统包括:萃取釜1,用于容装待萃取物料12且通过亚临界溶媒对待萃取物料12进行溶解;分离釜2,用于将目标物与溶媒分离的;把分离釜2蒸发出来的溶媒冷凝下来的冷凝器3;将冷凝下来的溶媒进行暂存的储存罐4;维持整个系统动态平衡的动力及对溶媒进行加压的加压泵5;对冷凝下来的溶媒进行加热使溶媒再次变为亚临界状态的加热器6;上述萃取釜、分离釜、冷凝器、储存罐、加压泵、加热器依次连接并形成一个回路,在萃取过程中溶媒在回路中不断循环流动。萃取釜1可以为1个或2个以上并或串联,分离釜2可以为1个或2个以上串联,从而进一步提高效率。
如图2所示,萃取釜1的溶媒输入口15位于萃取釜1的底部,溶媒输出口11位于萃取釜1的上部,因此工作时,纯度最高的亚临界溶媒从萃取釜1底部进入,流经待萃取物料12,溶解目标物后从上部输出口11流出。萃取釜1设有夹套加热结构14保证萃取釜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浩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浩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35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