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荧光粉单芯片GaN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62767.0 | 申请日: | 2011-06-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1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罗毅;王嘉星;汪莱;郝智彪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L33/06 | 分类号: | H01L33/06;H01L33/32;H01L3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加岭;张庆敏 |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荧光粉 芯片 gan 发光二极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荧光粉单芯片GaN基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以GaN为代表的III族氮化物半导体材料具有优良的光电特性和稳定的物化特性。目前以GaN材料制作发光二极管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白光半导体照明。GaN基发光二极管用于白光照明具有效率高,寿命长的优势,目前实现GaN基LED白光照明主要有三种方式:
1.采用GaN基蓝光发光二极管激发黄色荧光粉发出白光;
2.采用GaN基红,蓝,绿三基色发光二极管混合发出白光;
3.采用GaN基紫外发光二极管激发混合荧光粉产发出白光。
这三种方式都不是单芯片实现白光照明。现在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是第1种。它的缺点包括:1)LED的显色性不好,显色指数只有60~70,很难满足室内照明的需求;2)采用荧光粉实现下转换会造成效率的损失;3)荧光粉的不稳定也是影响LED可靠性和寿命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GaN基发光二极管显色性差、发光效率低等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荧光粉单芯片GaN基发光二极管
上述发光二极管包括衬底材料,以及在衬底材料上依次外延生长的缓冲层、n型GaN体材料、有源区、p型AlGaN阻挡层及p型GaN接触层;其中,所述有源区由蓝光量子阱、绿光量子阱或量子点层、以及红光量子点层组成。
所述有源区按照光源颜色不同分为三个区,三个区依次生长在n型GaN体材料上形成有源区,其中,三个光源区的生长顺序不受限制。
上述有源区单色光量子阱的个数为1~10个,单色光量子点层数为1~10层。
所述量子点层为InGaN量子点以及其上外延的GaN盖层组成的复合层,所述量子点的横向、纵向尺寸为1~40nm,优选10~30nm,所述GaN盖层的厚度为10~100nm。
量子阱为InGaN/GaN量子阱,InGaN阱厚度为1~20nm,GaN垒的厚度为1~100nm,优选5~50nm。
所述蓝光量子阱的In组分按质量为10~30%,发光波长为410~480nm;所述绿光量子阱或量子点层的In组分按质量为20~50%,发光波长为480~570nm;所述红光量子点层的In组分按质量为30~60%,发光波长为620~760nm。
所述衬底材料为蓝宝石、Si或SiC衬底;所述衬底材料的尺寸为2~12英寸,晶面为(001),(111)或(110)晶面。
所述缓冲层为AlN、GaN或AlGaN缓冲层,厚度为10~100nm。
所述n型GaN体材料厚度为10nm~100μm,优选200nm~10μm,电子浓度为1017~1019cm-3。
所述p型AlGaN阻挡层按照质量Al的组分为5~50%,优选10~30%,厚度为10~100nm,空穴浓度为1015~1019cm-3。
所述p型GaN接触层厚度为10nm~2μm,优选100nm~1μm,空穴浓度为1017~1019cm-3。
本发明还相应地提供了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无荧光粉单芯片GaN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衬底材料上依次外延生长缓冲层和n型GaN体材料;
(2)在n型GaN体材料上不限顺序地外延生长蓝光量子阱、绿光量子阱或量子点层、以及红光量子点层形成有源区;
(3)在有源区上依次外延生长p型AlGaN阻挡层及p型GaN接触层。
步骤(2)所述的不限顺序为蓝、绿、红三种颜色的有源区在外延生长时的顺序不受限制,并且不会对二极管的发光及显色性能产生影响。所述顺序可以是n型GaN体材料→蓝→绿→红→阻挡层,或蓝→红→绿,或绿→红→蓝等任意顺序组合。
所述外延生长方法有分子束外延法(MBE)、氢化物气相外延法(HVPE)或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法(MOCVD)。
所述金属有机源为三甲基镓(TMGa)、三乙基镓(TEGa)、三甲基铟(TMIn)、三甲基铝(TMAl),氮源为氨气(NH3),金属有机源的载气为氢气(H2)或氮气(N2)。
所述衬底材料使用前用氢气进行高温清洗,温度为1000~1500℃,反应室压强为100~500mbar。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27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塔顶放大器
- 下一篇:用于对环境进行光学扫描和测量的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