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2-亚胺基噻唑烷-4-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60143.5 | 申请日: | 2011-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6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孟歌;郑美林;许彦红;董梦舒;唐荣华;高扬;师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77/54 | 分类号: | C07D277/5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胺基 噻唑 及其 衍生物 合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噻唑化合物合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2-亚胺基噻唑烷-4-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大部分临床用药都是由化学合成而得的含有杂环结构的化合物,一些天然杂环化合物也是临床常用药物,许多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化合物多含有杂环,总之,药物的活性往往依赖于结构中的杂环。这可能是由于杂环化合物较脂肪环或芳香环化合物在体内更不易被代谢分解,且与机体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
含N,S原子的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尤其在抗肿瘤、抗病毒、抗菌、抗炎、抗糖尿病、抗精神病、抗组胺和心脑血管等治疗药物中占有重要地位。含N,S的噻唑杂环广泛用于药物研究,一是作为构成药效团的基本结构母核,以适应药物特殊作用靶点的空间要求,二是作为活性取代基或环系的组成部分而产生相应的生物活性。
噻唑类杂环结构不仅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而且在化学治疗药物中也占有重要地位。2-亚胺基噻唑烷-4-酮类化合物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噻唑类衍生物,含有该类结构母核的化合物常常具有及其广泛的生物活性(Rajanarendar,E.;Rao,E.K.;Shaik,F.P.;et al.,J.Sulfur Chem.,2010,31(4),263-274;Al-Zaydi,K.M.J.Saudi Chem.Soc.,2010,14,91-95;Vicini,P.;Geronikaki,A.;Anastasia,K.;et al.,Bioorg.Med.Chem.,2006,14,3859-3864;Chen,S.;Chen,L.;Le,N.T.;et al.,Bioorg.Med.Chem.Lett.,2007,17(8),2134-2138)。如:抑制一氧化氮合酶(张大永,向华,徐云根,等,药学学报,2006,41(9),825-829)、抗结核(Srivastava,T.;Gaikwad,A.K.;Haq,W.;et al.,Arkivoc.,2005,ii,120-130)、抗惊厥(Captan,G;Ulusoy,N.;Ergenc,N.;et al.,Farmaco,1996,51,729-732)、抗炎(Rovnyak,G.C.;Narayanan,V.L.;Haugwitz,R.D.USP 1977,4053613)、抗真菌(Khan,H.M.;Tiwari,S.;Begum,K.;et al.,Indian J.Chem.,1998,37B,1075-1079;)、抗菌(Pan,B.;Huang,R.-Z.;Han S.-Q.;et al.,Bioorg.Med.Chem.Lett.,2010,2O(8),2461-2464)、抗微生物(Gazzar,A.-R.E.B.A.;Gaffar,A.-E.-D.M.;Ali,A.S.J.SulfurChem.,2008,5,549-558;)、抗病毒(Shukle,S.K.;Singh,S.P.;Awasthi,L.P.;et al.,Indian J.Pharm.Sci.,1982,44,153-155)、抑制蛋白酪氨酸磷酸化酶(Ottanà,R.;Maccari,R.;Ciurleo,R.;et al.,Bioorg.Med.Chem.,2009,17,1928-1937)、抗糖尿病(Li,X.;Abell,C.;Wattington,B.H.;etal.,Org.Biomol.Chem.,2003,1,392-4395;)、免疫调节作用(Bolli,M.H.;Abele,S.;Binkert,C.;et al.,J.Med.Chem.,2010,53,4198-4211),等等。
目前有关2-亚胺基-噻唑烷-4-酮类化合物的传统合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酸催化的环合反应
在采用无机强酸作为催化剂,如在盐酸或硫酸存在下,由2-氯乙酸和硫脲为起始原料,进行酸催化下的环合反应,可得亚胺基上未取代的2-亚胺基噻唑烷-4-酮(Meng,G.;Li,Z.Y;Zheng,M.L.Org.Prep.Proced.Int.,2008,40(6),572-574;Hendry,C.M.J.Am.Chem.Soc.,1958,80,973-976;张瑞仁,曲有乐,王旭.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578)。
2.碱催化的环合反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014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