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刷直流电机微弱反电动势信号的随机共振检测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57929.1 | 申请日: | 2011-06-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48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章四兵;周群;宋道斌;葛坤;洪华;竺小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威师智能电子电器厂 |
| 主分类号: | H02P6/18 | 分类号: | H02P6/18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吴娜 |
| 地址: | 2300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电机 微弱 电动势 信号 随机 共振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信号的检测领域,尤其是一种无刷直流电机微弱反电动势信号的随机共振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无刷直流电动机在运行时需要转子的位置信号,以控制逆变器中功率管的换流,从而实现定子磁场与转子的同步运行。大多数无刷直流电机都是靠轴位置传感器或者其他类型的探测式位置检测器来实现转子位置的检测,这些传感器不仅增加了成本,使系统连接更加复杂,而且由于传感器本身存在的缺陷,使得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无法得到保证。
无霍尔无刷直流电动机控制器在较高转速运转时,通过检测反电动势的过零点而间接获得电机转子的位置,从而确定各相加电顺序,达到换相的目的。其具有以下优点:省去了容易损坏的霍尔传感器;减少了电机及控制系统的引线数量;大幅度提高无刷直流电动机及控制系统可靠性。然而,在电机启动与低速运行时,反电动势很小,过零点无法测量或不易测量,无法通过反电动势法确定电机转子的位置。
目前,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的重点集中在抑制噪声上,然而,当噪声频谱与信号频谱接近时,在抑制噪声的同时,有用信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随机共振理论指出,当有噪声的系统发生随机共振时,部分噪声能量会转化为有用信号的能量,从而使系统输出信噪比大大提高,即给特定系统加入一定强度的噪声,不但不会阻碍反而会提高信号检测的性能,这种“反常效应”在微弱信号检测中具有很大的潜力。随机共振理论为人们在强噪声背景下微弱信号的检测方法研究中开创了新的思路,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反电动势过零信号的信噪比,实现在低转速下有效检测过零信号的无刷直流电机微弱反电动势信号的随机共振检测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无刷直流电机微弱反电动势信号的随机共振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顺序的步骤:
(1)在电机静止或低速的情况下,在电机的定子线圈上施加测试脉冲,单片机检测出电机的反电动势信号;
(2)将反电动势信号和噪声信号共同输入随机共振系统,随机共振系统输出过零信号;
(3)单片机对随机共振系统输出的过零信号进行检测,输出电机换相信号至电机。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通过随机共振系统,将淹没在噪声中微弱的反电动势信号增强,使噪声显著减弱,从而实现提取电机微弱反电动势过零信号的目的。由于过零信号更准确,本发明可以提高电机的运行效率,实现无位置传感器无刷直流电机启动过程无反转,保证电机启动与运行过程的平稳、高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图3是输入信号为确定值时的随机共振波形图;
图4是输入信号为随机二进制信号时的随机共振波形图;
图5、6分别是原始电机反电动势信号、反电动势过零信号的波形图;
图7、8分别是阈值系统输出的电机反电动势信号、反电动势过零信号的波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无刷直流电机微弱反电动势信号的随机共振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下列顺序的步骤:(1)在电机静止或低速的情况下,在电机的定子线圈上施加测试脉冲,单片机检测出电机的反电动势信号;(2)将反电动势信号和噪声信号共同输入随机共振系统,随机共振系统输出过零信号;(3)单片机对随机共振系统输出的过零信号进行检测,输出电机换相信号至电机。所述的电机低速是指电机转速低于10rpm,测试脉冲的电压是固定的,脉冲的周期与占空比需要经过测试后确定,如图1、2、7所示。
所述的噪声信号为高斯白噪声,噪声信号和反电动势信号合成后输入放大器,放大器对合成信号进行放大,并将放大后的合成信号输出至随机共振系统。所述的随机共振系统为根据随机共振理论对周期信号与噪声共同作用的双稳态系统,其公式如下:
式中 a、b为是双稳系统的结构参数,为双稳系统的输入信号,为周期信号,为均值为0、噪声强度为D的白噪声。
假设双稳态系统的输入信号为随机二值数字信号,将双稳态系统简化为阈值系统:当 x≥ theta时, y=1;当 x<theta 时, y=0,其中 x是系统输入,theta是系统的阈值, y是系统的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威师智能电子电器厂,未经合肥威师智能电子电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79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