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中压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57783.0 | 申请日: | 2011-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19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马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飞航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9/02 | 分类号: | H01B9/02;H01B7/17;H01B3/4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强 |
地址: | 20160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联 聚乙烯 绝缘 聚氯乙烯 护套 压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寿命高安全过载电流型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中压电缆。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因为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能大大增加使用寿命。但在中压条件下,在电场的作用下,引起空间电荷的聚集,使绝缘材料介质的电导率恶化严重,最终导致电缆绝缘层的电场分布超过了电缆安全运行允许的最大电场强,导致电缆击穿,从而降低电缆的使用寿命。另外,在雷雨多的地方或外界过电流过多,会引起电缆过电流绝缘击穿导致电缆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寿命高安全过载电流型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中压电缆,以提高电缆使用寿命,增加电缆的过电压和过电流能力。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寿命高安全过载电流型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中压电缆,它
(a)包括1根或3根电缆线芯,电缆线芯包含一导体(1),导体(1)从里到外依次包裹内屏蔽(2)、绝缘层(3)、外屏蔽(4)和铜带屏蔽(5),导体(1)、内屏蔽(2)、绝缘层(3)、外屏蔽(4)和铜带屏蔽(5)构成电缆线芯;
(b)还包括安置在电缆线芯间的填充绳(6);
(c)以及包括包裹着所有的电缆线芯和填充绳(6)的包带(7)和包裹包带的外护套(8)。
其中,所述的导体(1)、内屏蔽(2)、外屏蔽(4)、填充绳(6)、包带(7)、外护套(8)都是采用本领域的常规。
所述的绝缘层(3)所用的材料是交联聚乙烯。所述的交联聚乙烯绝缘部分材料通过纳米技术研磨改性后通过空间电荷测试对材料进行筛选,选出能有效抑制空间电荷积聚的交联聚乙烯材料作为电缆绝缘。
所述的绝缘层(3)平均厚度4.5+0.3mm,绝缘厚度最薄处不小于4.5mm。所述交联聚乙烯绝缘(3)偏心率小于6%。
所述的铜带屏蔽(5)所用的材料是紫铜,紫铜带厚度较佳的为0.15mm,铜带搭盖率不小于20%。
所述的外护套(8)所用的材料较佳的是聚氯乙烯。
制备本发明所述电缆的方法是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本发明所用的原料除特别说明之外,均市售可得。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由于采用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电缆导体、包裹电缆导体的内屏蔽、绝缘层、外屏蔽、铜带屏蔽,安置在电缆线芯间的填充绳,以及包裹电缆的包带、及外护套。综合了各种现有电缆的优势,与普通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中压电缆相比,提高了电缆的使用寿命,降低电缆的故障率并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提高电缆导体电流的能力,降低由于线路大电流引起的电缆过电流或过电压引起电热击穿而引发的短路事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导体;2、内屏蔽;3、绝缘层;4、外屏蔽;5、铜带屏蔽;6、填充绳;7、包带;8、外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发明的高寿命高安全过载电流型交联聚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中压电缆,包括1根或3根电缆线芯,每根电缆线芯中包含一导体1,导体1从里到外依次包裹内屏蔽2、绝缘层3、外屏蔽4和铜带屏蔽5。还包括安置在电缆线芯间的填充绳6,以及包括包裹着所有的电缆线芯和填充绳6的包带7,和包裹包带7的外护套8。
其中绝缘层3由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改性后通过空间电荷测试对材料进行筛选,选出能有效抑制空间电荷积聚的交联聚乙烯材料作为电缆绝缘。
其中作为绝缘3应由交联聚乙烯绝缘材料改性后通过空间电荷测试对材料进行筛选,选出能有效抑制空间电荷积聚的交联聚乙烯材料作为电缆绝缘;交联聚乙烯绝缘平均厚度4.5+0.3mm,厚度最薄处不能小于4.5mm;交联聚乙烯绝缘偏心率小于6%。
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飞航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飞航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77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