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55000.5 | 申请日: | 2006-03-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3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 发明(设计)人: | 赫伯特·布施豪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曹达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A01N47/34 | 分类号: | A01N47/34;A01P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苗堃;金世煜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真菌 毒素 生成 抑制 方法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6年3月29日、申请号为200680009647.4、发明名称为“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菌类生成的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方法及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剂等,更详细而言,涉及将苯并咪唑类杀菌化合物散布于食用植物,使收获后作物中的真菌毒素含量减少的菌类生成的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方法,及以苯并咪唑类杀菌化合物为有效成分的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剂。
本申请对在2005年3月31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5-102646号要求优先权,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已知菌类产生的真菌毒素对人体及动物的健康有严重的影响,例如,引起腹泻、呕吐等中毒症状的情况,致癌性的情况,有引起早产、流产可能性的情况等,如何抑制食用植物所感染菌类的真菌毒素的生成,是多年的课题。特别是近年来,如果食用植物在其成长过程中感染了菌类,则该收获的作物被真菌毒素污染,存在收获物不能供于食用的问题。
为了预防上述问题,改善植物的生长条件、避免轮作、进行品种改良,或将植物自身制成具有真菌毒素抵抗性的转化植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以及,对食用植物施用各种杀菌剂以避免感染菌类。
专利文献1:特表2002-5407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表2002-5330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显著抑制给人体及动物的健康带来严重影响的、菌类产生的真菌毒素的生成的方法,及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剂。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将多种多样的杀菌剂散布于食用植物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甲基硫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化合物与杀菌效果不相关地抑制收获后作物中的真菌毒素生成,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1)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含有苯并咪唑类杀菌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杀菌剂散布于食用植物,使收获后的作物中的真菌毒素含量减少;(2)上述(1)所述的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食用植物开花形成期以后、收获前散布杀菌剂;(3)上述(1)或(2)所述的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将含有苯并咪唑类杀菌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杀菌剂散布于食用作物,与菌类的防除效果不相关地使收获后作物中的真菌毒素含量减少;(4)上述(1)~(3)中任一项的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杀菌剂是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与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嗜球果伞素类制剂及胍类杀菌剂中的任一种的混合制剂;(5)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甲基硫菌灵制剂;(6)上述(1)~(5)中任一项所述的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食用作物为麦类。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7)收获后作物中的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剂,其特征在于,是将苯并咪唑类杀菌化合物作为有效成分的杀菌剂;(8)上述(7)所述的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剂,其特征在于,杀菌剂是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与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嗜球果伞素类制剂及胍类杀菌剂中的任一种的混合制剂;(9)上述(7)或(8)所述的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剂,其特征在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甲基硫菌灵制剂;(10)上述(7)~(9)中任一项所述的真菌毒素的生成抑制剂,其特征在于,作物为麦类;(11)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的用于减少收获后作物中的真菌毒素含量的使用;(12)农药,标识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用于抑制收获后作物中的真菌毒素生成的意思。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抑制菌类产生的有害物质-真菌毒素的生成、即使在菌类防除不充分的情况下也极为安全的作物。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散布甲基硫菌灵(商品名CercobinM)条件下小麦赤霉病的防除效果及作为真菌毒素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含量的测定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曹达株式会社,未经日本曹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50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提高折弯部位强度的燃气胶管
- 下一篇:双离合器变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