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让交通运输工具使用燃油达到省油减碳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51984.X | 申请日: | 2011-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7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文镇 |
主分类号: | F02M31/125 | 分类号: | F02M31/125;F02M3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智英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1 | 代理人: | 刘祖芬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通 运输工具 使用 燃油 达到 省油减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让交通运输工具使用燃油达到省油减碳的方法,尤指一种使燃油于喷入引擎前先加热使其雾化,进而使燃油的挥发汽化更快,以达到完全燃烧达到省油减碳效果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根据有关的实验,汽车、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喷入引擎的燃油80%还是处在液体状态,而无法燃烧完全。众所周知,燃油给多少热能,其燃烧就越完全,交通运输工具本身燃烧率仅30%左右,其余大多排放掉,如此实为浪费能源,且为制造空气污染,形成环境保护隐忧的根本原因。虽然,坊间有许多省油装置贩售,惟因并未使燃油达到完全燃烧,故而无法达到确实的省油减碳的目的。而如将燃油加热,让它先汽化后再燃烧,即可把燃油完全燃烧,故而,基本上给燃油多少热,其燃烧的程度就会随热温高低有所不同,省油及排碳的程度亦会不同。申请人有鉴于此,乃秉持从事该项业务多年的经验,经不断研究、实验,遂萌生设计一种可让燃油完全燃烧的方法,祈使交通运输工具得以达到最佳的省油减碳效果,且可有效的及减少空气污染。
发明内容
为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让交通运输工具使用燃油达到省油减碳的方法,使汽车、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油于喷入引擎前先加热使其雾化,进而使燃油的挥发汽化更快,以达到完全燃烧达到省油减碳效果的方法。
前述的让交通运输工具使用燃油达到省油减碳的方法,设有热处理单元,于该热处理单元设有迂回弯折的通管,通管两端分别设有输入部、输出部,将交通运输工具的油箱以管体连接于热处理单元的输入部,且于输出部以另一管体连接至交通运输工具的引擎,使油箱的燃油流经该热处理单元时被加热,借由加热,使燃油喷入引擎前先加热使其雾化,进而使燃油的挥发汽化更快,以达到完全燃烧的作用,从而达到省油减碳的效果。
优选的,前述的让交通运输工具使用燃油达到省油减碳的方法,其中,该设于热处理单元的通管,设为迂回弯折状,借以延长汽油于热处理单元的停留时间,可将汽油加热至一定的温度。
优选的,前述的让交通运输工具使用燃油达到省油减碳的方法,其中,在该热处理单元的底部设有电热元件,将电热元件连接于交通运输工具的蓄电池或发电机,借由电热元件构成热处理单元的加热作用。
优选的,前述的让交通运输工具使用燃油达到省油减碳的方法,其中的电热元件,为电热丝或陶瓷电热片。
优选的,前述的让交通运输工具使用燃油达到省油减碳的方法,将通管圈绕于交通运输工具的排气管(或本身的热源),可借由排气管(或本身的热源)的热温构成加热作用。
本发明的方法,通过设有热处理单元,使油箱的燃油流经该热处理单元时,借由电热元件或排气管(或本身的热源)的热温的加热,使燃油喷入引擎前先加热使其雾化,进而使燃油的挥发汽化更快,以达到完全燃烧的作用,从而达到省油减碳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组装于车辆实施例图。
图3是本发明的动作实施例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结构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 热处理单元 11 通管
12 输入部 13 输出部
14 电热元件 2 车辆
21 蓄电池(发电机) 22 油箱
221 管体 23 引擎
231 管体 3 燃油
4 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是为本发明的结构图。如图所示,本发明设有一热处理单元1,于本实施例中,该热处理单元1可为一箱体或盒体,该热处理单元1内部设有迂回弯折的通管11,通管11的两端分别设有输入部12及输出部13,热处理单元1的底部则设有电热元件14,于本实施例中,该电热元件14可为电热丝、陶瓷电热片等;
该热处理单元1,是将其中的电热元件14连接于汽车、船舶、航空器等交通运输工具的蓄电池(或发电机)21,并将交通运输工具的油箱22以管体221连接于热处理单元1的输入部12,且于输出部13以另一管体231连接至车辆的引擎23,使油箱22的燃油流经该热处理单元1时,得以借由电热元件14的加热,使燃油喷入引擎23前先加热使其雾化,进而使汽油的挥发汽化更快,以达到完全燃烧,以构成省油减碳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文镇,未经吴文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19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增力破拆装置
- 下一篇:适应不同面料宽度的A字架打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