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轧带钢轧后冷却过程中软水封导流排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47317.4 | 申请日: | 2011-06-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8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韩斌;杨奕;谭文;汪水泽;吴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45/02 | 分类号: | B21B45/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刘志菊 |
地址: | 43008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轧 带钢 冷却 过程 软水 导流 排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轧带钢轧后冷却过程中软水封导流排水装置,属于热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热轧带钢的生产过程中,为了提高产品质量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力学性能,在轧后一般采用了层流冷却装置进行冷却。但是,在冷却过程中,由于生产速度较快,冷却残留水易堆积在带钢表面,使带钢形成“U形”等板形和性能不均问题。特别是热轧生产企业对层流冷却装置进行改造,采用超快冷技术后,由于超快冷技术的应用,加大了冷却时用水量。目前采用侧喷吹扫等排水装置,已不能将钢板上残留的水吹扫干净,会在板面上形成大量积水,导致更严重的板形瓢曲、钢板性能均匀性较差等问题。因此,对热轧带钢轧后冷却过程中后排水的改善迫在眉睫,需要一种新的方法和装置进行导流排水,排除板面上堆积的残留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残留水堆积导致的带钢“U形”、瓢曲等板形问题,设计一种热轧带钢轧后冷却过程中软水封导流排水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热轧带钢轧后冷却过程中软水封导流排水装置包括机架、介质输送管路和与之连接的吹扫部分,其吹扫部分包括∧形集管水枕,∧形集管由机架支撑横跨热轧带钢,在∧形集管水枕上紧密排列有喷嘴,喷嘴的嘴口朝向热轧带钢上表面,∧形集管水枕的中间与介质输送管路连通。
所述的∧形集管水的夹角β为90~150°。
所述的热轧带钢轧后冷却过程中软水封导流排水装置,在∧形集管水枕上紧密排列的喷嘴为扇形喷嘴,相邻喷嘴的嘴口相切。
所述的热轧带钢轧后冷却过程中软水封导流排水装置,喷嘴的喷出轴线与∧形集管水枕所在平面的垂线向冷却段方向倾斜θ角,θ=15±5°。
所述的∧形集管水枕两端通过水枕轴、轴承安装在机架上,水枕轴通过联轴器与电机连接;轴承、联轴器、电机构成的水枕角度调节机构。
当∧形集管水枕所在平面与热轧带钢平行时,喷嘴出口与热轧带钢上表面的距离为30~80mm。
所述的热轧带钢轧后冷却过程中软水封导流排水装置,采用水为介质时,水出口压力0.2MPa~0.8MPa。
所述的吹扫部分还包括设在热轧带钢下表面的与∧形集管枕对应的反吹装置,反吹装置包括反吹喷嘴,反吹喷嘴通过管路、阀门与气源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改善了现有的侧吹装置存在的带钢表面残留水吹扫不净的问题,通过软水封技术导流干净热轧后的冷却过程中钢板上残留大量冷却水,不仅改善了热轧带钢的力学性能均匀性,而且解决了残留水堆积导致的带钢“U形”、瓢曲等板形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发明冷却段后安装布置俯视图。
图3本发明冷却段后安装布置左视图。
图4本发明冷却段的总体安装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本发明的热轧带钢轧后冷却过程中软水封导流排水装置包括机架10、介质输送管路和与之连接的吹扫部分,其吹扫部分包括∧形集管水枕1,∧形集管枕1由机架10支撑横跨热轧带钢13,在∧形集管水枕1上紧密排列有喷嘴2,喷嘴2的嘴口朝向热轧带钢上表面,∧形集管水枕1的中间通过介质输送管路和第一球阀4、电磁阀5与介质源连通。12为冷却段;13为热轧带钢;15为热轧带钢输送辊;14为水幕或气幕墙形成的稳定软水封面。
所述的∧形集管水枕1的夹角β为90~150°。∧形集管水枕1是一根从中部弯曲的管子,弯曲角度β为90~150°,弯曲部位不影响集管水枕的整体性。
在∧形集管水枕1上紧密排列的喷嘴2为扇形喷嘴,相邻扇形喷嘴2的嘴口相切。即集管水枕上紧密均匀装配扇形喷嘴,喷嘴之间间距为零,即一个紧挨另一个,防止喷嘴间隙漏水,数量根据板宽而不同,范围为10~100个。喷射的介质在热轧带钢表面形成稳定的软水封水幕或气幕墙,通过带钢的向前运行,将残留在带钢表面上的冷却水由中心向两边进行导流,从而排出干净。
喷嘴2的喷出轴线与∧形集管水枕1所在平面的垂线向冷却段方向倾斜θ角,即当∧形集管水枕1所在平面与热轧带钢平行时,扇形喷嘴的喷出轴线向冷却段方向倾斜θ角,即喷嘴2的喷出轴线向热轧带钢出来方向倾斜,与垂直方向成θ角,θ=10~30°,优选θ=15±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未经武汉钢铁(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73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充电装置、充电控制单元、充电控制方法及充电接收方法
- 下一篇:车载轮椅升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