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态型预制砌块护岸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40660.6 | 申请日: | 2011-05-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20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徐国宾;高仕赵;张丛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2B3/14 | 分类号: | E02B3/14;E02B3/06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张金亭 |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态型 预制 砌块 护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护岸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型预制砌块护岸。
背景技术
由于水流、风浪等作用会对堤防或河岸产生冲刷破坏,这种破坏不仅会造成大量的岸边耕地毁坏,加重下游河道淤积,而且还会危及到两岸的防洪、工农业生产以及航运的安全。因此,对堤岸进行适当防护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种用于保护堤岸的建筑物统称为护岸工程。护岸工程是防止堤岸被冲刷破坏的有效措施。
传统护岸工程只注重工程的耐久性,多采用水泥、砂浆、石料、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和沥青等建筑材料修筑而成,使用这些建筑材料修筑的护岸建筑物在保持岸坡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保证防洪安全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没有考虑到这些建筑物对生物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忽略了河流也是具有生命的生态系统。这些不透水建筑物隔断了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联系,破坏了河流的各种生态过程,导致河流的自我净化及自我恢复能力降低、河流水体污染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生态型预制砌块护岸,这种生态型护岸不仅具有护岸的抗冲刷力,还具有自然性、生态性的景观性的结合。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生态型预制砌块护岸,该护岸的上部是由植物式空腔砌块干砌而成的,该护岸的下部是由鱼巢式空腔砌块干砌而成的;所述植物式空腔砌块筑成阶梯式护岸,所述植物式空腔砌块设有上下贯通的空腔,所述植物式空腔砌块的空腔内填装有土料,所述土料内种植有植物;所述鱼巢式空腔砌块沿水流方向设有贯通空腔,且在临水侧设有孔洞;所述鱼巢式空腔砌块和所述植物式空腔砌块均采用透水混凝土制成或采用不透水的混凝土制成,当所述空腔砌块由不透水的混凝土制成时,在背水面上设置有透水孔。
所述鱼巢式空腔砌块筑成阶梯式护岸或直立式护岸。
所述鱼巢式空腔砌块和植物式空腔砌块均为长方体,横截面外形尺寸大小为50×50cm,混凝土空腔壁厚为8~10cm。
所述鱼巢式空腔砌块临水侧上的孔洞直径为10~20cm。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①采用预制件砌块,施工简单快捷,造价低;②空腔结构符合生态设计原理,有利于植物生长,小生物繁殖;③有一定的结构强度,耐冲刷;④对护坡起着保护作用,防止河岸冲刷;⑤透水,沟通水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联系,对水质污染有一定的天然净化作用;⑥按照地形和河流形态采用本发明的生态型混凝土空腔预制砌块可组合成不同型式的护岸结构,以增加水生生物和植物的生存空间,形成一种“可渗透性”的界面,使河岸趋于自然形态,能有效地改善传统护岸工程对河流环境及生态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鱼巢式空腔砌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植物式空腔砌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鱼巢式混凝土空腔预制砌块,2、空腔,3、鱼类进出的孔洞,4、植物式空腔砌块,5、土料,6、植物,7、基座,8、混凝土或浆砌石护岸,9、拦杆,10、水生植物,11、攀缘植物,12、常年水位,13、设计洪水位。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列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2和图3,一种普通河道生态型预制砌块护岸,基座7采用浆砌块石或混凝土现浇,基座7底部高程深入到设计最低冲刷线以下,并有一定安全富裕度,以保证护岸的安全。基座7上面砌筑鱼巢式空腔砌块1和植物式空腔砌块4。砌筑时,常年淹没在水下部分使用鱼巢式空腔砌块1,水上部分使用植物式空腔砌块4。鱼巢式空腔砌块1可修筑成直立式或阶梯式护岸型式,以方便鱼类从孔洞中进出。但植物式空腔砌块4应筑成阶梯式护岸型式,以便在阶梯上面种植植物。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06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