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尘器的风扇扩散器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138589.8 | 申请日: | 2011-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3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 发明(设计)人: | 杨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7L9/00 | 分类号: | A47L9/00;F04D29/44 |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3 | 代理人: | 常静彬 |
| 地址: | 3004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吸尘器 风扇 扩散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尘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在流道底部的中央设置有凹槽的吸尘器风扇扩散器结构。
背景技术
吸尘是一种清洁卫生电器,用于清除地面、地毯、墙壁、家具、衣物及各种缝隙中的灰尘。吸尘器大体包括由导入的电源生成吸力的吸尘器电机,形成风路系统的电机进气口、吸嘴、软管、集聚吸入物的集尘装置。
按照吸尘器的外形分类,可以分为立式吸尘器、卧式吸尘器和便携式吸尘器等。一般来说,卧式吸尘器包括前盖、后盖和底壳。前盖顶部设吸尘软管连接装置,底壳后部设有卧式卷线器和集聚吸入物的集尘桶,底壳前部设有吸尘器电机,以及经集尘桶盖将过滤器和滤芯除去异物质的气体导入电机进风口的通路,再经设有排气格栅的排气口排出到吸尘器外部。集尘桶内设有可拆卸的滤芯,便于清理灰尘等异物质。
立式吸尘器机体的前部也多采用内置过滤装置的集尘桶。
现有的吸尘器集尘桶多采用无色或有色透明的塑料注塑成型,集尘桶一侧上部外壁切线方向形成有与桶内相通的进气口。桶体另一侧外壁上形成有出气口。安装在吸尘器上的集尘桶,其出气口与电机进风口连接,其进气口与吸尘软管连接,如此构成了吸尘器的风路系统。
图1是现有技术的真空吸尘器用风扇电机单元的部分断面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真空吸尘器用风扇电机单元包括在上端形成开口的电机外壳1,设置在电机外壳1内部由定子2和转子3组成的电机4;上下插入在转子3的中心部,并与转子3共同旋转,为转子3提供旋转动力的旋转轴5。
在电机外壳1的上端开口部位结合有中央形成吸入口6a的风扇外壳6。在风扇外壳6的内部设置有结合在旋转轴5上,通过吸入口6a吸入空气的风扇7,在风扇7下侧有将通过风扇7吸入到风扇外壳6内的空气向电机4引导的扩散器8。
图2是现有技术的扩散器的主视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扩散器的仰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扩散器8由具有一定厚度和面积的圆形板体的本体部9;在本体部9上侧为了增大通过风扇7的空气压力而按一定间隔形成的多个后导叶片10;形成在本体部9下侧,把通过后导叶片10上升压力的空气向电机4引导的多个前导叶片11构成。相邻前导叶片11间形成空气流道。
有如上结构的现有真空吸尘器用风扇电机上,输入电源时,转子3上产生旋转力,通过转子3产生的旋转力使旋转轴5开始与转子共同旋转。旋转轴5旋转的时候,结合在旋转轴5上端部的风扇开始旋转,并产生吸引力。吸引力通过风扇外壳6的吸入口6a把空气吸入到风扇外壳6内部,吸入的空气通过风扇7向风扇7侧方向排出。通过风扇7的空气在扩散器8的后导叶片10的作用下压力增大,压力增大的空气通过风扇外壳6的内周面和扩散器8的外周面之间的空间部(未图示)向下侧前导叶片11流动,流动的空气向前导叶片11的中央部引导,并送入到电机5,然后排出。
但是,如上所述的真空吸尘器用风扇电机单元,流经扩散器8的前导叶片11间的气流,在流道上的中间部分和靠近前导叶片的两侧部分形成流速差,即中间部分空气流速快,压强高,两侧部分空气流速慢,压强低,由于气流速度不均匀,造成压力分布不均匀,会导致涡流产生,从而损失流动能量,流动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在流道底部的中央设置有凹槽的吸尘器风扇扩散器结构。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的吸尘器的风扇扩散器结构,包括具有一定厚度和面积的本体部,在本体部下侧的周边按一定间隔形成的多个弧形前导叶片;每相邻两个前导叶片之间形成引导空气流过的流道,每条流道的底部中央均设置有凹槽。
所述的凹槽的横截面呈弧形或半圆形。
所述的凹槽的两侧与流道底部连接处形成光滑的弧面。
所述的横截面呈弧形的凹槽的外端开口处的宽度为5mm,深度为3mm。
所述的流道的横截面积从外端开口处至内端开口处逐渐减小,凹槽的横截面积与流道横截面积成比例的从外端开口处至内端开口处逐渐减小。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的吸尘器风扇扩散器结构,在相邻两个前导叶片之间形成的流道底部中央设置凹槽,且凹槽的横截面积与流道横截面积成比例的从外端开口处至内端开口处逐渐减小。气流进入流道后,由于中央部位设置有凹槽,增大了流道的空间和底面积,从而使中间部分的气流流速减小,平衡流道中间部分与流道两侧部分的流速差,使流道内的气流速度均匀分布,有效减少涡流,降低能量损失,提高流动效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未经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858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