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径向间隙可调的双层滚珠旋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38311.0 | 申请日: | 2011-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4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14 |
发明(设计)人: | 江树勇;张艳秋;郑玉峰;易文林;范红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22/14 | 分类号: | B21D22/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径向 间隙 可调 双层 滚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薄壁管零件精密制造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可一次装卡而实现薄壁管件多道次大变形量旋压的径向间隙可调双层滚珠旋压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仪器仪表及生物医疗器械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等截面或变截面细长薄壁的回转体零件或毛坯,且有些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还十分严格。对于这类零件的制造,无论是采用机械加工,还是采用冲模、拉伸模进行变薄拉深等方法都是较难实现的,甚至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普通的旋轮旋压方法虽然也能实现等截面或变截面长薄壁管旋压,但对于尺寸很小且精度要求高的精密零件就无能为力了。滚珠旋压是近十几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金属塑性加工工艺,旋压时,滚珠沿着工件周向均匀分布,力学载荷相对较为对称,能有效地防止变薄旋压过程中筒形件的失稳问题,有利于保证筒形件的内径精度。因此,滚珠旋压在制造细长薄壁管类零件时显出了自己独特的优势,目前已成为生产这类零件的先进制造工艺。滚珠旋压工艺固然好,但由于历史较短,目前出现的旋压装置却很少,且多数为径向间隙不可调的。而在实际应用中,受材料变形程度所限,多数零件都是需要在多道次下旋压才能达到最终的形状和尺寸的,这就需要多套装置,特别是对尺寸精度要求高的小尺寸零件来说,不仅会因为各套装置的制造误差导致零件尺寸精度的下降,还增加了工装的装卡次数和生产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滚珠径向位置可调,且一次旋压能够完成较大变形的径向间隙可调的双层滚珠旋压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包括旋压头和芯模;旋压头包括保持架、旋钮、滚珠、定模环、弹簧、支架及动模环;旋钮为两个,旋钮内表面与支架螺纹联接;保持架为两个分别与定模环、动模环间隙配合,可沿轴向相对滑动,且在旋压前进的方向一侧分别由弹簧将其向滚珠一侧压紧;滚珠为两排分别沿定模环与支架、动模环与支架组成的两个锲形槽均布一周;定模环与支架按过盈配合;动模环与支架是按间隙配合,两者可以进行相对滑动;支架上设置有注油口;芯模由芯轴、挡销、卸料环和芯轴内部弹簧及固定销组成,芯轴与卸料环间隙配合,芯轴内沿垂直于轴线的方向开一个台阶孔,挡销和芯轴内部弹簧安装在台阶孔内部,固定销堵在阶孔端头。
本发明还可以包括:
1、注油口处设置注油装置,注油装置由油嘴、球阀、油嘴弹簧和挡环组成;球阀与油嘴弹簧连在一起、随油嘴弹簧的伸缩沿油嘴的内孔壁移动;挡环与油嘴之间过盈配合。
2、旋钮上设置手柄。
3、旋钮的外锥面上有与支架外表面上的刻度线相对应的可读取滚珠的径向调节量的刻度线。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和批量生产细长薄壁管形零件的径向间隙可调的双层滚珠旋压装置。该旋压装置的优点在于:
1.该径向间隙可调的双层滚珠旋压装置不需要专用的实验设备,只要在普通的车床上便可使用。
2.该装置通过调整滚珠与芯模之间的间隙,可以生产不同壁厚和不同直径的薄壁管才。
3.该装置只需通过一次装卡便可完成两个道次的旋压过程,这样既避免了由于更换工装造成的偏心问题,又可在一次旋压过程中实现较大的变形量,而且滚珠的径向位置可通过旋钮进行精确控制,因此提高了旋压工作效率,减少了工装套数,降低了工装设计和制造的成本,并可以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非常适合成形尺寸精度高的细长薄壁管类零件。
4.另外,该装置还设置了注油装置,可以保证在整个旋压过程中管坯随时都能得到良好且均匀的润滑,这样可充分保证零件的表面光洁度。因此,采用该装置加工的管类零件尺寸精度高,表面光洁度好,成本低,效率高,可用于多种材料的成形。
附图说明
图1旋压装置结构图;
图2旋压头结构图;
图3注油装置结构图;
图4芯模结构图;
图5芯模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对本发明做更详细的描述:
结合图1,置包括旋压头、注油装置和芯模三个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83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