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极管编带开胶压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36975.3 | 申请日: | 2011-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87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朱小东;樊飞;鲁长今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佳讯光电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15/04 | 分类号: | B65B15/04;B65B61/00;B65H37/0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何学成 |
地址: | 213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极管 开胶 压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极管后工序生产过程中的辅助设备,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压紧二极管端封带的压紧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流水化、批量化的生产要求,在电子行业通常会采用编带对二极管等元件进行编带包装,即将多个单独二极管的两端分别用编带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带状的二极管长条;而在后序的生产过程中,二极管两端的编带容易出现张开现象,从而需要再次对编带进行压紧,现有的办法是:手工对编带的张开处进行压紧使其粘合,此方法具有以下缺点:
1、由于采用手工对编带的张开处进行压紧粘合,使用的力度很难相同,用力过大会造成编带的损伤;而用力过小,编带的张开处不能粘合。
2、采用手工粘合,工作效率低,而且劳动量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二极管编带开胶压紧装置,其能够对二极管两端的编带一次压紧,不会出现张开的现象,同时劳动量小,工作效率高。
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二极管编带开胶压紧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可以转动的转动轴,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可调节的一对输送轮,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输送轮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尺寸二极管的要求,机架上还设置有与输送轮配合的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的固定轴,以及设置在固定轴上与上述一对输送轮配合的一对压紧轮。
所述输送轮的外周面上开设有压紧槽,压紧槽的两侧设置有卡持输送齿。在工作时,二极管两端的引线位于输送齿内,从而二极管以及二极管编带不会从输送轮上滑落,二极管编带能够跟随输送轮一起运动,达到输送二极管编带的目的;而二极管两端的编带位于压紧槽内,在输送轮转动时,由压紧机构中的一对压紧轮分别对两个压紧槽中的二极管编带进行压紧,从而达到对二极管编带压紧的目的。
所述固定轴上设置有一对可调节的压紧支架,所述一对压紧轮分别设置在压紧支架上。压紧支架可以在固定轴上移动并固定,通过调节压紧支架来调节压紧轮之间的距离,配合输送轮的工作;在压紧轮与输送轮配合时,压紧轮是压在输送轮外周面的压紧槽中并随着输送轮一起转动,从而压紧轮能够对压紧槽中的二极管编带进行压紧。
所述压紧支架一侧设置有对其压紧的压紧装置,其包括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的杆,以及穿过杆并顶在压紧支架上的调节杆。通过调节调节杆穿过杆的长度,便可调节压紧支架上压紧轮与压紧槽之间的压力,保证压紧轮对二极管编带的压力。
所述调节杆与杆为螺纹方式连接。
所述机架上设置有起带机构,其包括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的固定杆,以及设置在固定杆上可调节的一对起带块,起带块可以在固定杆上旋转、移动、固定,所述起带块的起带端与输送轮相配合,更确切的说,起带块的起带端是与输送轮上的压紧槽配合,在由压紧轮压紧后的二极管编带会贴服在压紧槽内,随着输送轮一起转动,但是需要将其从压紧槽中分离出来,从而起带块的起带端顶在压紧槽中,铲起贴服在压紧槽内的二极管编带。
为了更好的铲起贴服在压紧槽内的二极管编带,所述起带块的起带端为锥形设计。
所述转动轴的一端联结在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驱动电机带动转动轴转动,实现自动化工作。
所述转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柄,另一端通过一支座设置在机架上。通过旋转手柄,带动转动轴转动。
采用了上述方案,首先根据二极管的尺寸调节好一对输送轮、压紧轮以及起带块之间的距离,将需要压紧的二极管两端编带分别放置在输送轮上的压紧槽中,这时二极管两端的引线端是卡在输送齿之间的,并根据需要旋紧调节杆使调节杆顶紧压紧支架,从而使压紧轮压在二极管两端的编带上,通过驱动电机或旋转手柄来使输送轮转动,输送轮带动二极管两端编带转动,并有压紧轮对编带进行压紧,而压紧后贴服在压紧槽内的二极管编带,由起带块的起带端铲起,完成编带的压紧。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对张开的二极管编带一次压紧,并且压紧后不会出现编带张开的现象,同时使用本发明只要将二极管编带放置在输送轮上,调节压紧装置使压紧轮压在二极管编带上,并通过驱动电机或人工驱动输送轮转动即可,相对于以前大大的减小了劳动量,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二极管编带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佳讯光电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常州佳讯光电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69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ATCA后插单板、背板及ATCA系统
- 下一篇:一种连铸坯输出辊联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