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支持引流功能的应用识别设备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35058.3 | 申请日: | 2011-05-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51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 发明(设计)人: | 刘林;梁志勇;陈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网康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29/06 | 分类号: | H04L29/06;H04L29/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亿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9 | 代理人: | 陈霁 |
| 地址: | 100190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持 引流 功能 应用 识别 设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网络,尤其涉及网络设备的引流功能。
背景技术
引流功能是指根据应用识别结果及用户策略将流量引至合适的链路。例如,用户有两条链路分别为链路A和链路B,链路A延迟小但带宽也小,链路B延迟大但带宽也大;用户设置的策略是将重要业务流量引至链路A,如将视频会议引至链路A,将不重要的业务流量引至链路B,如将P2P下载流量引至链路B,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网络资源利用率。
由此可见,对业务流量进行引流首先要识别出该流量的具体应用,即首先要对流量进行应用识别。也就是说,只有识别出流量的应用,如识别出视频会议或P2P下载等应用,才能够将相应流量引入到链路A或链路B中。
然而,对于任意一种应用,如视频会议、P2P下载等应用,必须在连接的首包实现引流。否则将中断连接,进而导致相应的应用功能不可能,这将极大地降低用户的满意度。如果要实现首包引流,就必须在首包识别出连接的相应应用,只有在该连接所属应用被确定的情况下,才能够在首包到来时切换到相应链路,从而完成引流功能。
对于TCP连接来说,传统的DPI应用识别方法至少要在第四个包才能够识别出应用。原因是前面的三步握手包没有应用层数据,而DPI识别依赖的正是应用层数据。对于UDP连接来说,传统的DPI应用识别方法,只能实现部分应用的首包识别,原因是可用特征某些情况下不在第一个数据包上,而是在后续的数据包上。
因此,现有技术还不能保证各连接的首包识别,也就不能在连接的首包实现引流,从而不能确保在不中断连接的前提下实现引流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解决以上问题的支持引流功能的应用识别设备及方法。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该设备一端与用户终端相连,另一端连接至互联网。该设备包括连接跟踪模块、首包识别模块、引流模块。该连接跟踪模块接收来自所述终端的数据包,根据该数据包判定其是否为新建连接的首包,若是首包,则记录该新连接。该首包识别模块接收来自该连接跟踪模块的首包,并将该首包五元组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与关联表中的各表项进行匹配;如果匹配上,则提取该表项中的相应应用;其中,该关联表存储各连接的五元组信息以及相应应用。该引流模块基于来自该首包识别模块的首包、该首包所属应用以及该引流模块的内置引流策略,将该首包引流至相应链路中。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支持引流功能的应用识别方法。其中,该网络设备在终端与互联网之间。首先截获从该终端至互联网的数据包。根据该数据包判定其是否为新建连接的首包;若是首包,则记录该新连接。接收该首包和该新连接,并将该首包的五元组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与一关联表中的各表项进行匹配;如果匹配上,则提取该匹配表项中的相应应用;其中,该关联表用于存储连接、该连接所属应用、该连接的五元组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接收所述首包、该首包所属应用,并根据引流策略,将该首包引流至相应链路中。
本发明实现了连接的首包识别,从而实现了首包的引流功能,即本发明能够在首包到来时切换相应链路。因此,本发明的引流功能能够保证连接不中断,也能够保证相应应用不中断,从而使用户体验更佳。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进行更详细的说明,在附图中:
图1图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支持引流功能的应用识别设备的网络环境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支持引流功能的应用识别设备框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支持引流功能的应用识别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支持引流功能的应用识别设备的网络环境示意图。
图1中,来自用户终端的网络流量,经交换机传输至应用识别设备(即本实施例的支持引流功能的应用识别设备)。该应用识别设备识别出该流量所对应的网络应用,如识别出该网络应用为,通过即时通信软件进行聊天或者P2P下载等。该应用识别设备根据该网络应用以及其内置引流策略,将该网络流量引流至相应链路中。最后该网络流量经过路由器传输到互联网上。
需要说明的是,该应用识别设备不仅可以以单独设备存在,也可以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交换机或路由器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网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网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50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