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弯曲加工性优异的高强度冷轧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34643.1 | 申请日: | 2011-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0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白木厚宽;水田纱江;内海幸博;星加哲志;二村裕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3C2/0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弯曲 加工 优异 强度 冷轧 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弯曲加工性优异的高强度冷轧钢板,涉及在弯曲加工中加工裂纹不良率小的高强度(特别是抗拉强度在880MPa以上)的冷轧钢板。
背景技术
顾及汽车的安全性和环境问题,指向汽车用钢板的高强度化。一般来说,虽然伴随着高强度化的是加工性的降低,但是兼备强度和加工性的钢板至今为止也被进行各种设计并实用化。例如使铁素体相与马氏体和贝氏体等的低温相变相共存的复合组织钢板,被作为加工性优异的高强度钢板使用。复合组织钢板通过使软质的铁素体基体中分散硬质的低温相变相,从而同时实现强度和加工性的提高。但是在这样的汽车用钢板中,以夹杂物为起点的加工裂纹成为问题。
鉴于这样的情况,至今为止提出有控制夹杂物而实以加工性的提高的技术。例如在日本专利第3845554号中指出,以当量圆直径换算,使直径5μm以上的夹杂物为25个/mm2以下,能够得到弯曲加工性优异的冷轧钢板。在日本特开2005-272888号中指出,在Si脱氧钢中,使短径为5μm以上的氧化物系夹杂物为35个/cm2以下,能够得到富有延展性的冷轧钢板。另外日本特开2005-272888号中还公开,形成容易延伸、粉碎的夹杂物组成而使之微细化。但是,如上述两项先行技术,即使各个夹杂物微细且密度低,其分布次序上以夹杂物为起点的裂纹发生的情况仍存在。因此认为,为了确实地提高加工性(特别是汽车用钢板所要求的弯曲加工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在日本专利第3845554号中还有成为低硫钢的需要,这造成成本上升。另外在日本特开2005-272888号中,关于在加工性之中,特别是汽车用钢板所要求的弯曲加工性则没有进行阐述。
另外,日本专利第3421943号中提出,使罐用冷轧钢板的平行于轧制面的任意截面中观察到的点列状夹杂物(氧化物系夹杂物之中,3个以上与轧制方向平行,且互相以低于200μm的间隔排列成直线状)的存在比例为6003个/m2~2×104个/m2,能够降低制罐不良。但是,该冷轧钢板限定于罐用,作为其要求特性,要求的是拉深加工,但是关于作为上述汽车用钢板使用时所要求的弯曲加工性则没有进行研究。
如上述,历来主要是通过严密控制各个夹杂物尺寸、数量来实现夹杂物性缺陷少的高强度钢板。但是,若将该钢板供弯曲加工,则即使在非常缓慢的加工条件下,裂纹仍会发散,可以看到生产率的恶化和检查成品等造成的成本上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着眼于上述这样的情况而做,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弯曲加工性优异的高强度冷轧钢板,其在弯曲加工中,能够充分地减小以夹杂物为起点的弯曲裂纹率。
能够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冷轧钢板,钢板的成分满足C:0.12~0.3%(质量%的意义。关于成分下同。)、Si:0.5%以下、Mn:低于1.5%、Al:0.15%以下、N:0.01%以下、P:0.02%以下和S:0.01%以下,余量由铁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钢组织是马氏体单一组织,并且,在距钢板的表面至(板厚×0.1)深度的表层区域,在根据下述所示的第n次的判定而确定的n次夹杂物群中,该夹杂物群的2个最外粒子在钢板轧制方向的最外表面间距离为100μm以上,这样的夹杂物群在轧制面每100cm2中有120个以下。
(第n次的判定)
将如下夹杂物群作为“n次夹杂物群”:由n-1次夹杂物群(n是1以上的整数,n=1时,0次夹杂物群指夹杂物粒子)和接近的1以上的x次夹杂物群(x=0~n-1,n是1以上的整数,0次夹杂物群指夹杂物粒子)构成,该n-1次夹杂物群和x次夹杂物群的最接近粒子的最小表面间距离(λ)满足下述(1)式且为60μm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未经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46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置液环真空泵的自吸式离心泵
- 下一篇:气球以及气球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