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食用菌菌渣生物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34067.0 | 申请日: | 201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01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王韬;李守仁;张俊伟;杨巧香;马雷;许瑞雪;朱卫红;赵俊霞;孙理博;秦庆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天宇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 |
代理公司: | 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04 | 代理人: | 田小伍 |
地址: | 475300 河南省开***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食用菌 生物 有机肥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肥料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用菌菌渣生物有机肥。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食用菌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食用菌菌渣成了生产食用菌的广大农村难以处理的有机废弃物。产菌品后的菌渣随处存放,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而且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食用菌菌渣的主要成分是被食用菌菌丝利用后的植物残体,主要有棉籽壳、玉米芯、各种作物秸秆等。食用菌菌渣残留大量的食用菌菌丝,它们不仅营养丰富,还含有多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优良的有机肥资源。但是食用菌菌丝不能直接作为肥料施入土壤,一方面因为食用菌菌丝含有大量纤维素、木质素和菌丝蛋白,这些物质必须经过高温发酵分解才能发挥肥料的效果;另一方面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容易产生热量,菌渣直接施田,有可能发生烧苗现象。
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目前急需一种以食用菌菌渣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料,使废渣能被再生利用,从而实现菌渣变废为宝,同时还解决了现有废渣随处存放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用菌菌渣生物有机肥,该有机肥以食用菌菌渣为主要原料,用于作物施肥可以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食用菌菌渣生物有机肥,主要由下述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食用菌菌渣 75—80%
尿素 8—10%
磷酸一铵 5—8%
硫酸钾 4—6%
微生物菌 1—1.5%
调节剂 0.2—0.3%。
其中,所述调节剂是由四甲基戊二酸、DA-6和5-硝基愈创木酚钠组成的混合物。DA-6别名:胺鲜脂,己酸二乙氨基乙醇脂等。微生物菌为粉剂,是河南省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登记证号9412008Y1431,其主要含有巴西固氮螺菌、EM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等。
具体的,所述四甲基戊二酸、DA-6和5-硝基愈创木酚钠的重量比优选为1:1~3:1~2。
本发明有机肥各配比原料的作用如下:菌渣是生产菌品后剩下的废弃物,为肥料提供大量的有机质、有机酸、氨基酸、菌蛋白、维生素等有机物;尿素补充氮元素含量,是肥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磷酸一铵补充磷元素含量;硫酸钾补充钾元素含量,是肥料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微生物菌含有巴西固氮螺菌、EM菌和地衣芽孢杆菌,使肥料具有固氮、降解秸秆、提高作物品质等作用。调节剂具有促进植物原生质流动,加快植物生根发芽,促进生长、生殖和结果,帮助受精结实等作用。本发明生物有机肥主要用作基肥,施加量一般40~50kg/亩。
上述食用菌菌渣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a.菌渣发酵:将粉碎干燥过的食用菌菌渣与微生物菌经机械化翻匀后进行堆积发酵,使发酵物料在24小时内发酵温度上升至40—45℃,48小时温度上升至58—63℃,7天内完成腐熟、脱水;b.将发酵后的物料经干燥粉碎后,与尿素、磷酸一铵、硫酸钾和调节剂混匀,再经干法挤压造粒、筛分,得到合格的颗粒状有机肥产品。
发酵物料时,为补充微生物所需的氧气量,在生产工艺控制过程中,采用负压曝气的方式,一方面使得发酵所需氧气得到满足,实现正常的发酵功能;同时带走大量水蒸气,使菌渣在高温发酵过程中快速脱水,达到水分要求。本发明方法中,干燥粉碎和干法挤压造粒为本领域常规工艺,使用的设备分别为旋转闪蒸干燥机和干法辊压造粒机,生产工程中,不改变物料的理化性状。挤压造粒得到的有机肥颗粒粒度 ≤2mm,如果颗粒粒度不合格,则不合格颗粒送回到挤压造粒工序重新造粒,筛分合格颗粒进行计量包装,最后成品入库。
最后制得的生物有机肥产品符合农业部颁布的生物有机肥行业标准(NY844-2004):有效菌大于2000万/克,蛔虫卵死亡率达到95%以上,粪大肠小于100个/克,产品有效期应大于6个月。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生物有机肥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天宇肥业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天宇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406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