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厂含锗烟尘锗的浸出富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132101.0 | 申请日: | 2011-05-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16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袁孝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中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B7/00 | 分类号: | C22B7/00;C22B4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张苏沛 |
| 地址: | 211165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厂 烟尘 浸出 富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厂含锗烟尘锗的浸出富集方法。
背景技术
稀散元素锗在中国华北、内蒙古地区的棕褐煤(brown)、烟煤、泥煤中赋含有微量锗。近年部分电厂采用此种煤发电,煤中微量锗经发电厂锅炉时挥发,烟尘被静电收尘器或布袋收尘器收取,烟尘锗得到富集,含量在60~200ug/g。由于烟尘粒度在100~300um,富集后的烟尘锗品位没有工业价值,还需进行二次富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用酸、碱浸出方法(湿法),能将电厂含烟尘中锗再富集100~120倍。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电厂含锗烟尘锗的浸出富集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浸出方法,
反复酸浸5~10次:初次酸浸用H2SO4,始酸为0.2~0.3N,蒸汽直接加热,沸腾搅拌0.5小时,酸浸的酸度应逐次下降,末次酸浸的酸度为0.25~0.05N;
碱浸是在酸浸溶液含锗达20~25ug/ml后开始进行,碱浸后要用H2SO4酸化,使浸出仍呈酸性,PH=1.5~2,根据浸出液情况,碱浸次数为2~3次;
碱浸用Na2CO3,用量为投入料量的20~30%,PH=12~14,沸腾搅拌0.5小时后进行酸化,酸化后再搅拌15~20分钟;
步骤2,单宁沉淀,
酸浸和碱浸后的溶液用单宁沉淀锗,沉淀时单宁总用量与锗的总重量成正比,单宁总用量与锗的浓度成反比;
步骤3,压滤,
用耐酸的帆布做介质将单宁沉淀液压滤,或者用耐酸的帆布做介质离心过滤,成含水份60~70%的滤饼即单宁锗;
步骤4,烘干、焙烧,
烘干是将滤饼60~70%的水份在烘干炉中脱去,烘干温度≤400℃,约7~8小时,待水份烘至8%以下呈灰状,再进行焙烧。
上述的电厂含锗烟尘锗的浸出富集方法,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浸出方法,酸浸、碱浸都采用直接蒸汽加热搅拌至沸腾,固:液=1:15~20;碱浸的作用主要是使难溶的GeO2(四方晶系)、GeS、GeO、MeGeO3等形态的锗转入溶液从而得以富集;酸浸和碱浸后的溶液加入三号凝聚剂、明胶,让溶液自然沉淀。
上述的电厂含锗烟尘锗的浸出富集方法,所述步骤4烘干、焙烧,焙烧的目的是除去As、S等挥发性有害杂质,温度550~600℃,时间分挥发期和保温期,总时间5~6小时。
有益效果:本发明用酸、碱浸出方法(湿法),能将电厂含烟尘中锗再富集100~120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方法的浸出液含锗浓度与加入单宁的倍数图。
图2为本发明方法的电厂含锗烟尘浸出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电厂含锗烟尘锗的浸出富集方法的生产工艺如下。
1)浸出方法:
反复酸浸5~10次。初次酸浸用H2SO4,始酸为0.2~0.3N,蒸汽直接加热,沸腾搅拌0.5小时。酸浸的酸度应逐次下降,末次酸浸的酸度为0.25~0.05N。
碱浸是在酸浸溶液含锗达20~25ug/ml后开始进行。碱浸后要用H2SO4酸化,使浸出仍呈酸性(PH=1.5~2)。根据浸出液情况,碱浸次数为2~3次。
碱浸用Na2CO3 ,用量为投入料量的20~30%,PH=12~14,沸腾搅拌0.5小时后进行酸化,酸化后再搅拌15~20分钟。
碱浸的作用主要是使难溶的GeO2(四方晶系)、GeS、GeO、MeGeO3等形态的锗转入溶液从而得以富集。
酸浸和碱浸后的溶液加入三号凝聚剂、明胶,让溶液自然沉淀。
2)丹宁tannine(或译为单宁)沉淀
用单宁沉淀锗是最佳工艺,沉淀时单宁总用量与锗的总重量成正比,单宁总用量与锗的浓度成反比。浸出液含锗浓度与加入单宁的量见图1。
3)压滤
用耐酸的帆布做介质将单宁沉淀液压滤(或同样耐酸的帆布做介质离心过滤)成含水份60~70%的滤饼即单宁锗。
4)烘干、焙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中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中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21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导电胶结构
- 下一篇: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结构





